谈小组互助学习中教师的组织与指导

  • 来源:学习导刊
  • 关键字:教师,组织,指导
  • 发布时间:2014-12-04 12:16

  【摘要】小组互助学习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分组学习的各个环节,要从学情分析、目标设置、任务安排、组织形式、策略选择、过程展开、反馈评价等全程设计。还要加强实时监控和指导,注意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使小组合作学习不偏离正确的教学轨道。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评价者。

  【关键词】小组互助学习 教师 组织 指导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一个新突破。分组学习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该方式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班额班级授课制的缺点。但小组互助学习教师的作用如何发挥是摆在每位教育者面前的一个话题。如何在合作学习中发挥教师的作用呢?

  一、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任务。对合作学习的内容要进行精心选择和设计,问题要具有探究性、启发性,表述要简洁、明确。教师的设计过程是否既有分工又有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是否既强调每个人的能力发挥又需要小组的沟通、协调。

  例如鲁科版高一化学第二章第3节“氧化剂和还原剂”关于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提出如下探究主题:根据教材所给物质,这些价态的铁元素之间,如果发生相互转化,则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铁及其铁的化合物中,哪些具有还原性?哪些具有氧化性?以常见的金属铁、氯化亚铁和氯化铁为例进行探究。

  展示实验样品,小组讨论研究方法,设计实验方案。教师进行指导。

  学生对设计方案进行交流讨论。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1)实验验台上摆放的药品哪些具有氧化性?哪些具有还原性?

  (2)铁具有还原性,与某种具有氧化性的物质反应,预测生成的产物是Fe2+还是Fe3+?如何检验。

  (3)Fe3+具有氧化性,与某种具有还原性的物质反应,预测生成的产物是铁还是Fe2+?

  这样设计既突出了对重点知识的复习,又通过设计方案和合作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促进了小组成员交流能力的提高,让学生能够真正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得到了各方面的锻炼。.

  二、教师要合理安排学生合作学习的活动时间。有的老师提出问题后,往往是学生刚刚进入角色,其思维刚刚展开,还来不及把自己的想法、创意阐述、表现出来,教师一声令下,使“合作”草草收场。当然,课堂教学是要受时间的限制,不可能给学生过多的时间和空间,但是我想既然安排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就应该保证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时间,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合作,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就有充分的估计和安排,并根据课堂教学的实践情况灵活安排。一般说来,一堂既要安排分组学习又有必要安排跨组学习,合作探究活动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之间为宜。

  三、教师要促进学生全面参与合作学习。要加强对学生的培训,要教育学生既珍惜机会,积极主动的完成自己负责的任务,又善于考虑团队的整体工作,善于倾听意见,互动交流,协同完成任务,达到共同提高和发展的目的.既要防止个别优等生“惟我独尊”,不给其他同学发言的机会,也要防止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趁机偷懒“搭便车”。其次,要指导每个小组进行明确的分工,要使每个成员都有明确的角色意识,如做记录、监督发言时间、概括整理本组观点、代表小组在全班发言等。这种分工要采取轮流转换的形式,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担任不同的角色,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四、教师要把握合作的时机,给予具体的指导。在很多课堂上发现,小组合作时出现了假、空等现象。所谓假,就是假讨论、假合作,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有很多问题是不用讨论就能解决的,我们一定搞清楚哪些是有价值的问题、疑难的问题,哪些是需要共同需要讨论研究分析的问题;空,就是讨论与学习目标、学习任务无关的话题,甚至神游于小组之外,基本知识还没有吃透、还没有掌握,就急于发言,急于展示。教师却站在一边没有任何表情,很是浮躁、空洞。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与合作学习的思想一脉相承,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理论基础。小组合作学习前提就是应在选择在出现最近发展区时,要在个人难以完成但合作能够解决的内容去开展时进行。此时教师要善于扑捉把握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

  五、教师要深入小组,把握第一手材料。教师深入小组,分担一定的角色,以平等的态度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了解各个小组探究的进程,为了使活动开展得顺利,教师有必要适时给予帮助和鼓励,,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尽量深入多个小组,有重点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或个别学生进行重点指导或个别指导,清楚各小组的合作情况,必要时对个别小组进行帮扶。若学生因为思维受阻而不能深入参与交流时需要教师及时的点拨,使学生排除障碍,使他们能顺利与其他同学交流,参与学习。教师深入小组时,鼓励大胆质疑,树立自信心,激发学生竞争心,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如果是共性的问题应集中在班上解决,鼓励学生探索一题多解。同时注重情感培养,激起学生合作热情,教师在组内要多运用启发式、表演式,模拟式、辩论式、演讲式、讨论式、操作式、点评式、竞赛式、游戏等教学手段,激发小组合作的活力,进一步达到课堂教学效果。

  另外,及时运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生成变化。点评应以激励为主,即使学生有点滴成功,微小进步,也应得到表扬和肯定,使学生体会到探究成功的乐趣。通过评价使被评价者得到鼓励与精神支持,使其充分发挥更大创造潜能和积极性。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评价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积极营造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环境,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状态,经历探索、质疑、交流、解惑,从而体现成功的喜悦。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要靠我们一点一滴的积累,一尺一寸的努力,需要老师的指导、引领下,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

  王洪军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