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苏轼音乐美学思想的出现和演变

  • 来源:学习导刊
  • 关键字:苏轼,出现,演变
  • 发布时间:2014-12-04 12:25

  【摘要】现在学术界中对苏轼的诗文、书法以及绘画方面的研究比较多,但是对苏轼的音乐方面的研究比较少,而关于苏轼在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更是少上加少。本文笔者将从苏轼的诗词以及政论相关文献进行全面剖析,并对其中蕴含的音乐思想加以深刻研究,从而分析出苏轼音乐思想在历史中的发展过程以及其音乐美学思想的特征。

  【关键词】苏轼;音乐美学思想;出现;演变

  众所周知,苏轼是宋代非常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但是其实苏轼有画家和音乐家的身份。尤其在音乐方面,苏轼有着比较深厚的造诣。后人对苏轼在文学作品、书法作品以及画作上的成就研究比较多,但是在他音乐方面的研究很薄弱,对他的音乐美学思想研究就更少了。对苏轼的音乐美学思想进行研究能帮助人们把握宋代初期音乐美学思想的整体状况。有一些学者对苏轼在民歌、民乐方面以及创作方式上的成就进行就一定程度上的梳理以及研究,但是鲜有研究苏轼在这些内容上展现的音乐美学思想。总体来说,现在对苏轼在音乐美学思想研究还是很浅的,需要进一步加以整理和探讨。

  一、苏轼音乐美学思想的出现

  有一句话这样说,世界观一直处于矛盾的运动状态,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的随着生活时代、政治观念以及道德观念、个人素质和生活环境的发展出现变化。有时会出现反复,或快或慢。也正是因为这样,每个人一生中的世界观会不断的发生变化,苏轼也是这样。

  苏轼在一个文学世家出生,父亲苏洵也是文学名家,母亲也是在书香门第出生,父母都见识不凡,学识也都很渊博。苏轼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从小也受到了很好的儒家教育。在苏轼思想发展的各个时期中,儒家思想都在其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受家庭的影响,苏轼小时候就接触了佛教,而且受到佛教很大的影响。在苏轼年少时,就和僧人有着比较密切的往来,他在十六岁的时候,就曾经拜大师为徒学习古今史记。在苏轼被贬到黄州的时候,他每隔两天就去一次安国寺,在那里他烧香焚烛,安静打坐,这样他创作出了《黄州安国寺记》。

  相比较于佛教思想给苏轼造成的影响,道家思想给他的陶冶更是不容小觑的。启蒙老师张易给苏轼带来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在苏轼被贬至澹州的时候,曾在作品中提及对张道士以及道教的向往。还有一点,苏轼从小对庄子的散文就情有独钟,这些庄子的散文也给苏轼带来了比较深刻的影响。

  综合上面所说,苏轼的整体思想主要特征还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同时也吸收容纳了道教和道教的相关思想,呈现一种三家思想共同发展的特征。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特点,笔者认为原因如下:第一点是由于当时的社会情况。中国的美学思想在东汉以后因为佛教思想的传入,造成了很多文艺家在儒家思想和道教思想的基础上有融合了佛教思想,这样形成了集合百家思想为一身的特征,苏轼也是这样。第二点是由苏轼本身的人生经验决定。在青年时代苏轼的仕途一帆风顺,那时他对儒家思想是非常遵从。他从小就非常喜欢贾谊的书,并具有忠君爱民的思想。在中年到晚年之后,因为政治上的不得意,苏轼的心里比较愤懑和郁闷。这时在思想上对佛教和道教非常热衷,并用佛教来将心中的不平之情进行派遣,以此来修身养性。

  二、苏轼音乐美学思想的演变

  根据苏轼的音乐美学思想在不同时期中表现出的特点,笔者将其音乐美学思想的演变分为四个不同的时期,主要分为早期、中期、后期以及晚期。

  早期的音乐思想是因为苏轼幼年间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很远大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在音乐方面主要强调“移风易俗”的政治上的功能。

  中期苏轼的音乐美学思想是因为在外任时期,环境比较自由,而且苏轼当时在社会中有着很好的声誉,所以苏轼当时的心境十分美好,有一种“所见无不为美”的人生情趣。

  后期是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是因为苏轼入狱、失去妻子,在这样人生的双重打击下,苏轼的心境从极度悲伤慢慢的平和下来,逐渐成为平淡、随和、超脱物外的一种人生态度以及良好心境,其实这也是人在遇到重大打击之后的一种自我保护。

  以上对苏轼的音乐美学思想的分期和文学创作分期是不同的,本文在对苏轼的音乐美学思想的演变进行分期时,也参考了苏轼人生中经历的不同阶段。也综合考虑了他文学作品发生的变化。

  三、苏轼音乐美学思想的特点

  因为文学作品是苏轼音乐美学思想的一个载体,而音乐美学思想在总体上来说其实就是美学思想上的发展。在苏轼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多是送给僧人以及道士的。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也常常提及佛家的禅语,而道家的思想也在苏轼的美学思想中融合着。他曾在总结自己的写作经验时这样说,“吾所为之,必为道俱”。就可以明确的表明其作品和道教的统一性。老子的道的精华思想其实主要在于“无”,而苏轼关于这一思想继承的也是非常好的,甚至有专门的文章对其说明。

  而苏轼对与儒家音乐思想方面的文辞就更多了,这些作品主要反映了他和充分肯定音乐的社会性作用,而且认为音乐作品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他的观念,认为音乐作品以及和音乐有关的活动能将政治上的得失进行反映。其实这也是儒家音乐思想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

  在苏轼的文学作品中也有很多将儒教、道教以及佛教进行融合的,比如《定风波》这首词,我们能看到儒家的仁者不忧精神;也能发现道家的无所为、无所不为的精神;也能体会到佛家的万事皆空的一种感悟心境。

  结语:

  苏轼的音乐美学思想总体特征主要是其美学思想上的发展,并表现出儒家、道家、佛家相互融合的特点。在不同的境遇中,苏轼的思想也在发生着变化。苏轼音乐美学思想的演变,也在一定程度上描述了苏轼美学历史的形成过程。苏轼的音乐美学思想研究,对于理解宋代以后的艺术美学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亚静.浅析儒、佛、道思想的融合对苏轼“寓意于物”论的影响[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6(S1).

  [2]李衍柱.世界轴心时代的诗学双峰——与亚里士多德《诗学》并峙的荀子《乐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6).

  [3]李宝杰.文化中的艺术精神与品格——读刘承华《艺术的生命精神与文化品格》有感[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1(02).

  [4]李宝杰,李雄飞.民间艺术家的社会身份转型及其影响——从西安音乐学院最早引进的五位民间艺术家谈起[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0(01).

  【作者简介】王勇(1984-),男,甘肃兰州人,音乐表演专业。

  王勇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