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构建

  • 来源:学习导刊
  • 关键字:高职,学前教育,课程建设
  • 发布时间:2014-12-04 13:32

  【摘要】通过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为学前教育输送了大量的师资。目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若要取得更长远地发展,必须要深入地思索这样一个问题,即怎样才能更好地利用自身资源,培养出业务能力强、勇于创新的综合型教师,以满足社会对学前教育师资的需求。而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进行探讨,对解决上述问题会有很大地帮助。

  【关键词】高职;学前教育;课程建设

  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的基础工作,直接影响着未来教育的效果。做好学前教育工作,将会有益于社会的进步,及提升后代的素质。在我国现阶段高职学前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有着学前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随着我国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教育体系正在日益完善,而学前教育在师资方面明显不足,为这个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很有前景的就业市场。所以,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中,要积极研究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相关的课程,以便培养出合格的幼教专业人才,使其能够很好地胜任幼儿园教师工作。

  1、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理论依据的探究

  1.1.社会需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家长对幼儿园教育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对高职学前教育提出了更高地要求,高职学前教育只有根据新的形势,适时调整教育策略,才能发挥好高职学前教育的作用,培养出适合幼教工作的专业人才。在这种情形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选择应涵盖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提高幼儿教师的创新能力。二是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三是有益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与未来发展。四是增强幼儿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因此,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必须紧跟社会和时代发展的步伐,与时俱进,必须要有一定的前瞻性,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幼教人才。

  1.2.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指导着人们的具体教育行为,是制订课程目标的理论依据,它对课程的具体目标具有规范的限制作用。通过高职学前教育的专业学习,要使幼儿教师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学会绘画、歌唱、跳舞等相关的幼教技能,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方法,懂得现代学前教育的专业知识。并且能够根据社会对幼儿教师的需求情况,迅速走上岗位适应工作。使她们成为既能在幼儿园从事教育工作,又能在、图书出版、电视、广播等机构从事儿童教育、宣传、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按照这一教育要求,在课程内容上专业技能与文化理论知识都应作为重点。

  1.3.人格取向

  在设置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时一定要考虑人格取向这一因素,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要围绕着人格取向来设置。人格取向课程结构模式就是以健全人格、增强人的实践能力、提高人的自身价值为中心的课程结构。人格取向论强调,经由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所培养的人才除了掌握相关的技能与理论外,而且还要有良好地职业心理、持续学习的观念、创新意识和努力拼搏的精神。也就是要使幼教工作者如《教育的现实价值中》一文中提到的那样,具有认知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专业能力,及自我生存的能力。按照这一基本思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着重使幼教工作者在职业心理、实践技能与文化素养等方面得到提升,以达到家长对教师的要求,并为幼儿长大以后能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的打下牢固的基础。为此,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以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促进人格完善为目标,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确保人的整体性发展。

  2.职业技能实践课程模块的构建

  通过教学见习、课堂教学观摩与实训、毕业实习、毕业综合实践报告、社会调查等环节实施。学生在一年级就开始参加课程见习,每学期有7天时间安排学生到基地幼儿园见习,职业技能实践课程在教学中主要分为以下几大部分:对刚来到新生,先让他们了解学校的环境,感受一下教学氛围,带班老师见习在一年级第二学期进行,教学见习在二年级第二学期进行,全职实习在三年级整个第二学期进行。而且,在二年级第一学期与三年级第一学期让学生观看课堂教学示范录像,组织学生进行课程实训,此外,在各个假期让学生做教学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每名学生经由这些教学活动的历练,对将来所要从事职业角色会有深刻地了解,能够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幼教工作。在对职业技能实践课程改进的过程中,要将用于实践教学的时间逐步增加,把顶岗与实习做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多进行实践锻炼。要合理安排实践活动,使每项实践活动都针对专业课程来进行,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

  3、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构建

  在教育中,要力求将高职学前教育课程的内容从原先的普通本科教育的阴影下脱离出来,使其具有自身的特色,以使培养的学前教育师资人员能适合实际工作的需要。笔者从实际出发,并充分考虑高职教育的特点,参考上文论述的课程设置要求,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构建提出了如下想法。

  在专业技能课、专业理论课、公共基础课的课时时间安排上要比较均匀。实践课对提高操作能力有很大地作用,增加实践课的课时。公共基础课是学好专业技能课与专业理论课的前提,因此,在公共基础课的安排上,要少而精,学生要够用,能够引导学生在课余对此类知识的深化。要精心设计,巧妙构思,加深对专业理论课讲解,以备将来指导学生实践。

  要使高职学前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一定要对课程进行科学地设置,重新调整各门课程的内容,适当增加实践教学地课时,而且还要增加课程内容的涵盖面,以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将来工作所需的技能与知识,做到全面发展,开发潜能,提升涵养。在目前改进高职学前教育课程使时,须将课程结构当作一件重要的事情来抓,要将以往落后地课程结构坚决摈弃,代之以新的课程结构,使之适应现代化的教学要求,符合幼教事业的需要。另外,在进行实践时,应尽量使课程内容多样化,做到课程类型不单一,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课程设置应体现出专业特色和学校特色,突出时代感,扩大课程张力,增大选修课程比例,加强隐性课程开发,给学生提供真正按自己兴趣、特长、能力等选择课程学习的机会,使学生在选择中促进个性的发展。

  当前高职院校主要以对应用型的综合素质人才进行培养为目标,设置专业课程方面也应该对各课程之间的比例进行平衡协调,并加大对实践课程的注重,而且还应注意综合化课程内容选择,以最大化的激发学生的潜能,让他们能用最短的时间来掌握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从而提升自我实力。当前各大高职院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设置专业课程的结构形式,课程设置这项工作是一项不断实践、动态化的工作,其必须要做到与时俱进,与专业发展相接轨。另外,实践中还应综合多样的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从而丰富学生的选择。课程设置尽量将学校的教育特色和专业特色体现出来,再增多选修课程,进而使得课程拥有更大张力,以更好的供学生根据自身条件进行选择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4.结语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构建要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使所学的课程与实践相结合。学生的实践教学要尽早进行,要将技能实践教学贯穿于学生在校的整个学习过程。实践证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职业课程体系只有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要为基木依据,使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得到有效落实,才能更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才能更具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张富洪,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的构建[J]广东江门职业技术学院,2010,25(9):70-72.

  (2)张鹏妮,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构建[J]宝鸡文理学院2011,34(9):82-83.

  (3)王晓成张佩萍明廷华,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与实践[J]汉中职业技术学院.2009,19(52):125~127.

  宋立 李芳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