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的未来
- 来源:学习导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报纸,互联网,新媒体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2-04 14:48
【关键词】报纸 互联网 新媒体 消亡
清楚得记得大一(2011年)在新闻史课上石老师谈到一些业界人士开始担心报纸的未来,会不会消亡引起广泛争议。一直坚持“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这一观点的我,和众多乐观派一样,认为很明显夸大了互联网的作用,过于杞人忧天了。时隔两年,我读大三,深度报道和纸媒(这里特指报纸)的未来发展,又被拿出来(或者说一直未停止)讨论。我却不得不改变原有观点—除宣传目的性较强的国家和各省级日报可能长期存在外,报纸消亡是必然趋势,只是时间问题,但当下几十年仍可有所作为。
总结了一下,报纸之所以能够在传播媒介中出于重要的地位,原因有以下几点:
1、报纸发展相对较早,百年来建立了一定的传播公信力,为受众所信服;
2、报纸专业的新闻采编队伍,能够报道出很多优质的新闻;
3、相比较互联网媒体而言,报纸的优势还在于拥有采访权;
4、中国人的对纸媒的阅读习惯,包括报纸、杂志、书籍等。我们再来看一下当今国内的情况:
随着各地各报假新闻、有偿新闻、新闻诈骗事件的曝光,媒体总的公信力已大不如从前,报纸也不例外。而且公众已不再是以前的受众,随着民智开启,他们越来越多的拥有并且希望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报纸版面有限,只能最大程度上和读者进行交流,这种交流是极其有限的,互联网却能够做到,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能够做到!
像南方周末、江南都市报、中国青年报等绝大部分省市级及以上媒体都开始有了自己的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而管理新媒体的正是报社内部记者,如果说网络媒体暂时还没有采访权的话,这些媒体是否可以利用报社记者的身份去采访、去发布新闻?完全可以,而且稿件的质量丝毫不会逊色于报纸上的报道。况且随着新媒体的兴起,新媒体的策划、运营已经成为一种职业,据了解很多高材生毕业更倾向于从事新媒体工作,当然更不乏一些资深记者、专家。新媒体也正朝着越来越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当下国内还是以传统的纸质阅读为主,但是不可否认电子阅读、网上阅读比例越来越大,尤其在青少年中的比例要远远大于50后、60后甚至70后,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以后更是如此。我们甚至可以大胆预言:当80后、90后老去,报纸将不再受绝大多数受众的欢迎,或者将被网络媒体取代。
上面提到网络媒体目前在我国还没有采访权的问题,个人认为这个问题随着社会发展会逐步得到解决。因为我国法制还有很大的完善空间,新闻法规也不例外。逐步规范网络媒体,使其朝着健康化发展是必然趋势,那么网络媒体拥有采访权也是指日可待的。一旦网络媒体拥有独立的采访权,深度报道将不再是报纸的专利,微博、微信论坛也可以做深度报道,而且传播更快、更广、互动性更强。因工作没有时间阅读的,还可以用手机、ipad等收藏起来留着坐公交、乘地铁、排队等候、晚上睡觉前好好品读。既便携又能够合理安排利用时间。
当然,网络媒体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信息泛滥成灾,不得不引起人们重视,另外,如何让公众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找到自己想看的或者辨别其重要性?也就是传播学中所提到的议程设置的问题,在新媒体时代下将会有所减弱。不过也并不是没有解决办法,微博私信推送、热点话题排行和微信公众号推送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议程设置的作用只是若想做得更好,还需进一步努力。
从以上几方面来看,互联网、新媒体在未来是可以取代报纸的。只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就目前来看,报纸虽然受互联网冲击,仍有很大市场,媒体融合、受众细分、报纸专业化、深度报道真正深度化是解决当务之急的出路所在。
就深度报道而言,新闻时效性与真实性、深度之间的冲突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是报纸也好,新媒体也好,都无法避免。这就要求我们的新闻采编人员不仅要提高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还要注重团结合作。另一方面,从高等教育专业设置来看,把笼统的新闻学或传播学细分为经济新闻学、法治新闻学、社会新闻学、体育新闻学,着重培养某一方面专业人才同时尽可能多的对其他方面有所了解,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一专多能,似乎不失为一项对策。
于彩丽 黄梅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