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 来源:学习导刊
  • 关键字:微博,大学生,思想政治
  • 发布时间:2014-12-05 08:10

  【摘要】当下流行的微博是一个依附于用户关系的信息传播平台。其拥有较强的传播性及互动性。伴随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使用微博,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是带有两面性。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一定要全面掌握微博传播的特性,最大限度的将微博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从根本深化大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及育人作用。

  【关键词】微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注发布

  1.微博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

  很多大学生生成长中所存在的相关问题,同样还有一些属于是自己个性的问题,总体来说基本情况如下述所说,第一没有可以吃苦耐劳的生态度。良好家庭环境以及家人的宠爱,让目前的一些高大学生没有吃苦耐劳精神,而且遇到事情就怕困难怕苦。上述特点不只体现在高中阶段,且对未来在社会生活上也有很大的影响。对于诚信的概念看的较轻,不守信用的行为很常见。据不完全调查,百分之三十六的大学生对于考试的作弊行为表示可以理解,有百分之二十九的学生对此问题没有什么想法,仅仅有百分之二十六的学生感觉此行程度很严重。

  作业的抄袭,制作虚假假条,考试进行作弊等没有诚信行为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大学生针对诚信原则的冷漠为其以后的发展埋下隐患。

  没有良好的品质及相应的意志。此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的,自制力和,果断性以及坚韧性还有自觉性等方面。大学生的头脑灵活度都是很强的,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动性及韧劲等方面的缺乏也同样存在。所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对大学生知识以及综合素养的培育,而对学生品质意志的锻炼更是重中之重,意志品质也是学生可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能力。

  所以,通过微博上的一些正能量及正确的思想政治理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因此学生可以客观的观察社会上的一些事物。

  我们对人生及世界有什么样的认知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准则与生活模式,人的行为模式的基础为三观,微博可以辅助教育工作,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外界环境,教师在此基础上可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及世界观。通过微博的一些内容及平台学生能涉及到不同层次的人,可以设身处地的感受价值观、人生观对行为的导引价值,从内在剖析人和社会之间的相互的关系及作用。这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大学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

  2.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副作.

  目前的大学生的特点为思维活跃且情绪多变。大学生所涉及的事物多且繁杂,其中有很多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有碍构建和谐校园的负面信息,因为大学阶段学生的生理特点,对于信息的便是能力不足,负面心态造成一些学生对危害社会安全稳定的负面新闻深信不疑,他们的情绪很可能会被不法分子利用,因此出现过激行为。而且目前一些网络媒体对个别社会现象的片面宣传,导致一些学生对真实社会的理解出现偏差,因此产生负面心态。很多偏激的心态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都会带来消极影响。

  正如一些学生因过分沉迷网络游戏而逐步与现实社会脱节一样,微博的过度使用也可能使学生陷入虚拟世界编织的美好陷阱当中。经常使用微博交流的同学可能会无法适应现实社会的沟通交流方式,从而将逐步以微博交流代替现实交流,以微博世界代替现实世界。长此以往,他们在现实当中的人际交往能力与交际欲望都会不断下降。

  不良情绪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必然要面对的一道门槛。当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交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自然需要通过特定的渠道进行舒缓与发泄。随着微博的全面兴起,不少学生将微博作为负面心情的宣泄筒,将一切对学校管理、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以及现实社会的不满情绪通过微博广泛发布,此类信息一旦通过微博平台迅速传播,不论对于学生个人还是所在学校都会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

  3.依附于微博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举措.

  大学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要全面认识到微博在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的重要性,要跟随时代潮流,全面参与到微博的日常信息转发、发布以及关注等工作中去,把微博视为日常工作的一个主要的途径。大学教师机辅导员要做到人人关注微博,对学生的微博加以“关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团系统干部要把微博视作团学工作的主要介质,全面利用微博在团学活动中的作用,按时利用微博把校园中的相关信息、实时新闻、大型活动等发布出去,全面深化工作的时效性。不同专业的教师要让微博变成课堂教学的延伸平台,经常发布和本专业学习相关的知识内容以及前沿新闻,不同专业的教师都要传输最为前沿的思想机制。大学各级党政系统与领导也要把微博纳入到日常工作之中,利用微博全面树立自身的人格,从而为高校构建良好的形象以及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李扬;培育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网络文化[A];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14(07):672-673.

  [2].王东莉;马建青;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组织建设的思考与实践[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2011,17(05):467-472.

  [3].陈国敏;远程高校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及对策研究[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15(02):214-216.

  [4].陈俊良;注重人文关怀培养人文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再思考[A];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问题研究——重庆市研究生马克思主义论坛论文集[C];2010年,19(03):435-436.

  [5].“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研课题组;徐文新;周扬帆;安国启;邓希泉;李五一;曹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研报告[A];和谐社会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研究报告——首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1)

  [C];2011,12(08):884-885.

  李志旭 洪友春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