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初中语文朗读教学

  • 来源:学习导刊
  • 关键字:初中,语文朗读,教学
  • 发布时间:2014-12-04 15:24

  【摘要】朗读是学生阅读的起点,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是学生发展主动获得思想熏陶的重要方式,也是教师衡量学生对教材理解水平的标准之一。搞好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意义重大。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 教学

  朗读是一把钥匙,打开理解的锁;朗读是一种调味品,可以使学生兴味盎然;朗读是一支兴奋剂,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朗读教学的重要意义,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不断的去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引导学生朗读,全方位的去提高教学效率。以下是笔者的几点见解:

  一、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朗读,其实也就是诵读,通俗一点说,朗读就是用声音的语言读懂课文,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用声音表达出来。同时,在朗读中,也要认识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文章所具有的特点,因为朗读是学会品评文章、积累材料,把别人的转化为自己的过程。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朗读教学的重要意义也越来越显现出来。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1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发展语言

  学生在朗读的时候,教师要指导并要求他们用普通话读,发音清楚响亮,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丢字、不读破词句。根据不同的材料,学生要用不同的语调,读出词与词之间、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停顿,并注意轻重缓急。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学生在不断的朗读中,书面语就会悄然影响着学生的口语,朗读着,朗读着,优美流畅的书面语就在不知不觉中内化成了学生自己的口语,从而提升了口语的质量,达到发展学生语言的作用。

  1.2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培养语感、体会语言美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数都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语感,体会语言之美,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在朗读中,学生能够体会到文章的内容、神韵、风格。学生对课文文句、情节、结构、情感的理解,都可以通过朗读来判断,特别是对于含义较深的语句段落,可以在反复的朗读之中让学生体会和品味。一些具有特别情感的文章,学生也能通过朗读来渐渐的体会其独特之美,培养审美观。如《荷塘月色》、《雨的四季》、《乡愁》、等等,作者用动情的文字或描绘着秀丽可人的自然风光,或讲述着催人泪下的愁情,或者高唱着崭新生活的赞歌,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语言用音画再现文字的精彩,能感受融入意境的恬美,领略万般风情的妖娆,在培养学生语感的同时,学生的审美观也得到相应的培养。

  二、开展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策略

  2.1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引导学生乐读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潜在动力和前提。朗读也是如此,也需要学生浓厚的朗读兴趣提供动力。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主动的跟着教师的脚步,听从教师的安排,配合教师实施教学手段。因此,在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的从学生朗读兴趣入手,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用学生的朗读兴趣去带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引导学生变“要我读”为“我要读”,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打下扎实基础。出色的朗读就如同一首词曲兼美的歌,营造出令人沉迷的艺术氛围。在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方式很多,其中最直接的就是通过教师范读去激发。初中教材选取的篇章,其句子优美,意境丰富,教学中,教师应使文章的义、情、势、序、趣等通过朗读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去感悟学生的语言美、意境美,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做出高水平的示范,才能给学生一个高格调的艺术氛围,才能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从而增强学生对语文的感受力。另外,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背景音乐和不断流动的图片,进行配乐朗读,这会使学生受到极大的感染与鼓舞,兴趣会顿时高涨起来,进而也会跟随着音乐仿生朗读起来。

  2.2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引导学生朗读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美读”,“设身处地的读,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必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在教学中,教师在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同时,教师还要积极的传授学生朗读的技巧,使学生会读,读出感情。课堂上,以身作则的范读是必不可少的。范读能帮助学生正音,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词汇,有助于培养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有声有色的范读,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作品中的优美、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尤其使学生着迷,范读时教师本人鲜明的爱憎强烈地影响着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为此,教学中,教师应积极的指导学生掌握好以下几点朗读技巧。①正确停顿:即是根据语句的语法结构所作的停顿。适当的停顿可使朗读者适当地换气,恰当地控制语速,更好地表达感情,可使听者更清晰地理解朗读的内容,受到更强烈的感染。②正确发音:为了更好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感情的需要,正确的发音最重要。发音主要注重三个方面,一是语法重音:这是由语法结构形成的重音,可分为词组重音和句子重音。二是逻辑重音:这是根据上下文对句子中一些词语加以特殊强调从而重读的音节。逻辑重音比语法重音重而长,其位置不是固定的,它随着语言、说话人的意图和感情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三是感情重音:这是对文章中表达感情最浓烈的词句所加重的读音。其目的是激发感情,唤起想象,使听者受到感染。教学中,教师应积极的给学生讲解相关知识,通过不断的训练,使学生渐渐掌握朗读的技巧,提高教学效率。

  2.3延伸课外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学生课内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向课外延伸是提高阅读能力、发展思维深刻性的有效途径。它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既便于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欣赏作品的能力,提高了思维质量。阅读课后,我们要注意组织引导学生课外练笔,拓展练笔是对文本对话的延伸。我们可以以教材为中心,进行扩、缩、续、改、仿等训练,以苏教版课文为例,如教学《孔乙己》一文,扣住结尾续写《如果孔乙己在现代》。几乎每篇课文都是练笔的典范,教师只有在教学中,让学生领悟、吸收文本的精华,让学生依托文本,才能在拓展练笔中巩固运用,达到质的飞跃,使读与写得到均衡发展。

  总结:教有千法,教无定法。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方方面面,教学中,教师应积极的摸索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最有效的培养。

  赵俊杰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