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研究

  • 来源:学习导刊
  • 关键字: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 发布时间:2014-12-05 09:00

  【摘要】具备强大传播功能的新媒体日益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其“双刃剑”效应亦日益明显。新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情况、新问题,引发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革新。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实践应用,需要从多方面进行:一要强化阵地意识、打造网络空间的新型主流媒体;二要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的共存与互补;三要加强部门间的合作与资源共享。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2014年9月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对高考的内容、形式、录取、管理等环节进行全新设计和部署,这是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又一次实行的高考制度改革探索。全国高等教育在新形势下尚且摸索改革之路,随着数字技术、网络移动技术和非线性传播技术等新媒体的出现和普及,高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正接受冲击,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需要,迫切的需要摸索出一套新的可实行的思政教育方式。

  一、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目前90后已成为高校在校大学生的主体,这个群体具有追求个性和自我的特点,并且在21世纪的新媒体时代,人们的价值观、信念态度,甚至行为都越来越受到媒体潜移默化的影响[1]。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面对新的形势和学生的特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潮流,探讨和分析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1、信息来源的多样化。

  数字化传播方式是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一大特色。有学者称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是爆料王。只需要一部终端,而这部终端可以是手机、电脑等任何具有上网功能的工具。在新媒体时代,很多情况下我们每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机看闹钟,每天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机看动态。由于新媒体下自媒体的兴盛,任何较大突发事件的现场目击者、当事人、关系人都可以发布信息,这一点,不管多么强大、拥有多少记者的传统媒体都无法实现。铺天盖地的新闻、动态、分享、转发围绕在我们身边,这就引发我们的思考,自媒体时代,是否人人都是“记者”?是否当代的大学生都有分辨和提取信息能力?

  2、思想交流的公开性和不可控性。

  各高校都有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通常通过设立思政教育工作办公室、心理咨询室和学校交心信箱等途径。但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出现,这种传统的交流方式难以满足学生们的倾诉需要。利用QQ、微信或者微博等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已成为大学生日常倾诉、释放的途径。朱志勇在高校做过一个调查,发现95%以上的大学生都拥有网络聊天工具,50%左右的大学生的网络聊天时间超过每天2个小时,大学生更加愿意将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思想向网络中的朋友倾诉。[2]而网络是个公开的平台,尤其是目前学生活跃的微信、贴吧、论坛等平台,所发布的信息是所有人都可以阅读和评价的,“门事件”便是网络公共平台下信息交流不可控性的表现。

  3、信息的号召力、吸引力和渗透力增强。

  新媒体就像一本信息极其丰富的百科全书,来自各种不同信息渠道的信息数量按几何级不断加速增长。从某种程度来讲,新媒体在为大学生打开了认识世界的一扇窗的同时,更为他们打开了求知的新大门。新媒体不存在类似于“头版头条”这样的情况,他迸发出强劲的号召力。新媒体对每个人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2012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京发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硕大的用户群体和强劲的功能,使得信息的获得越来越便捷,信息的渗透力越来越强。[3]

  二、新媒体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新媒体的介入是一个必然趋势,新媒体和高校思政政治教育的结合也是历史的必然。探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新媒体的结合便非常迫切。

  1、强化阵地意识、打造网络空间的新型主流媒体。

  网络时代下思政工作具有“从远到近的放大,从封闭到开放的演变”的工作特点。[2]完全开放的、互动式的传播让来源广泛、数量巨大的信息凭借网络直接到达大学生身边,其中很多内容与教育者所灌输的信息可能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坚持科学定位,强化阵地意识,打造网络空间的新型主流媒体是合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近几年部分网络“大V”被国外反动势力所利用,在国内宣扬反党、反社会言论,捏造事实进行推销等方式混淆公众视听,对我们的思想教育引领起到非常负面的作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党和广大社会群体、思政、宣传工作者们要坚持科学定位,坚决打击类似的非法行为。在网络上加强正能量的传递。

  2、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的共存与互补。

  黑格尔曾说过,当思维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候,出毛病的总是思维这一方。[4]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对思维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将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近期笔者所在高校利用周末政治理论学习的契机,引入网络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所以面对新媒体中的众多信息,不要一味的害怕或者规避,以合理的途径引导广大学生学会分析和探索现象的本质,并且在日常教育中加强道德教育将从根本上杜绝学生盲从、跟风等现象。

  3、加强部门间的合作与资源共享。

  跨界作为突破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一种思维向度,解决好跨界问题能更好地适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要求。这里的跨界就是要整合各种资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跨界、学习资源、精神文化的跨界,尤其强调部门间的合作与资源共享。利用新媒体技术,组合学校的物质要素(校园风貌、建筑风格)、制度要素(管理与服务)与学生共享,打造特色网站,传递大学文化和精神,在不知不觉间感染和熏陶学生,启迪学生的理性。发掘高校中的先进和感人事迹,让大学生以自己为荣,激励学生的意志,督促他们自觉地修生立德。

  参考文献:

  [1]苗朋朋,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才智[J],2012(10)

  [2]朱志勇,网络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点探析,中国高教研究[J],2009(10)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2年7月.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207/t20120723_32497.htm

  [4]李德顺,21世界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趋势,社会科学辑刊[J],2003(1)

  刘艳妍 孙杰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