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信息技术教学的思考

  • 来源:学习导刊
  • 关键字:信息技术,信息素养,新课程
  • 发布时间:2014-12-04 13:36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已经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产生深刻影响,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已经是时代的需求。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课程应该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为立足点,这要求我们改变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关键词】信息技术 信息素养 新课程改革

  一、转变信息技术教学思想,迎接崭新的教育理念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素养日益成为信息社会公民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每一个人学习、工作及生活的一种必须掌握的技能,但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新课程改革后,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给我们带来了崭新的教育理念,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理念作了调整,“标准”中指出了信息技术课程的5点理念: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从信息技术课程的理念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信息技术课程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注重交流与合作。于21世纪的学生来讲,我们应努力培养他们基本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如信息获取的能力、信息分析的能力、信息加工的能力和信息利用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将不同渠道获取的信息进行综合,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实际上,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如何搞好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与实践是我们的重要任务。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实际需要实施多种教学方法。

  二、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性,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学材料不再局限于印刷于书本,出现了将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影像结合为一体的电子书及多媒体软件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材料,教学内容和知识就变得生动活泼了起来,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课程中需要理解的理论部分往往比较抽象,仅靠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将教学所需的数据、文字、图像、声音有机的融为一体,将教学的重点、难点用适图形、图象、动画、视频等多媒体信息表现出来,变抽象内容为直观、形象、生动的知识。制作成相应的课件后,既可以重复使用还可以按照教学的需要随时调整。一个设计合理的教学课件可以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有了兴趣,唤起学生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探求未知领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促进学生对事物全面、准确的认识,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任务驱动法构建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我们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模式。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学习到相应的知识和方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体现的是“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任务相当于一盏导航灯,如果任务设置的不合理,很可能会把学生引向错误的方向。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任务”设计要与相应的学习内容切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发挥的余地,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探索式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然后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等原则,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在信息技术《必修》模块的多媒体作品的集成时,如果正好是学校开运动会,则可以以制作学校运动会为主题进行任务的设计,这样的任务贴近学生的生活,既能让学生了解掌握多媒体作品集成的过程和方法,也能够让学生加深感情。

  四、小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能力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现代教学论越来越重视教学中的这种人际交互作用,它是实现各类教学目标、培养健全人格、促使个体社会化的有效途径。信息技术课主要是以动手实践操作为主,并且要求学生通过组内合作互助,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小组中的每一个人不但要完成自己的任务,同时还要能够和组内人员相互配合,相互帮助,达到促进性的学习目标,所以小组内的每个人都必须具有必要的学习态度、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组建合作小组时,一般以4—6人为宜,这样能使活动的有效性和参与性能达到最佳效果,能够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小组活动中。

  例如,在《必修》课中关于网络安全的内容,如果只是单纯的老师讲解会让学生感到很枯燥,但如果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从网络安全的几个题目中选一个,然后小组自己去搜集相关资料并整理出来,最后每个小组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观点和资料,这样小组内进行了很好的协作学习,小组之间也通过最后的讲述互相学习到了不同的知识和观点。小组学习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自主地相互讨论积极探讨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完成学习任务的措施,如果我们的教学做到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成了主动学习就是成功教学,那么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新课程改革后,信息技术课正在从一门教授软件使用的课程改变为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体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改变必然带来教学方法上的改变。新课程改革是综合的系统的课题,我们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大胆改革创新,改进教学方法,共同探索,努力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着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他们的合作、创新精神,以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问题与思考》沈复兴,陈星火,

  2.《信息技术小组合作型课堂教学模式探索》李泽庆《中国电化教育》

  3.《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李小霞

  作者简介:孙菁+1983.11+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汉+本科+乳山市第一中学+264500+研究方向高中信息技术教育

  孙菁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