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对初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 来源:学习导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职业教育,初等教育,人才培养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2-04 12:10
【摘要】初等教育虽然在我国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师资整体素养不高,离社会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根据现阶段高校对初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探索,结合西方发达国家在初等教育师资培养中的经验,我国只有明确初等教育的职业教育属性,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标准对接,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才能加快初等教育教育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职业教育 初等教育 人才培养要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0年召开了世界全民教育大会,提出了“向所有儿童、青年和成人提供基础教育”、“积极消除教育差异”、“到2000年基本普及并完成初等教育”等基本要求。我国积极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号召,根据2000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国全民教育2000年监测评估报告》显示,我国学龄前儿童受教育机会差异基本消除,青壮年文盲显著减少,早期儿童教育得到大力开发,基本实现了对世界全民教育大会的承诺。
但是由于初等教育师资的整体素养不高,我国初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还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受优质初等教育的需求。面对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目标和初等教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我国必须加快高素质初等教育人才的培养。
一、我国现阶段初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探索
1、“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培养
湖州师范学院在2011年率先开设“全科方向”小学教育专业,湖南、湖北、广西、重庆等地后来也纷纷跟进进行了“全科型”小学教师的改革。当前,学者们开展“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的理由主要有:
(1)解决农村教师短缺的需要。由于偏远农村师资紧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代几门课,只有“实施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培养高规格全科教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边远学校教师短缺的问题。
(2)新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要求课程改革要实现:“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从中可以看出,小学教师知识综合性和广博性的特点,必须熟练掌握了包括数学、英语、计算机、自然、地理、人文以及其他学科知识,才能有效的开展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3)小学教育属性的要求。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启蒙性使得教师成为学生了解社会和学习的窗口和榜样,小学教师只有通晓了小学各科知识才能有利于儿童的全面发展,实现对儿童的全方位启蒙和教育。
2、“实践取向”的教学改革。
由于师范教育体制的僵化,重理论而轻实践,很多师范生高智低能,动手能力弱,应用能力差。很多学校进行了“实践取向”的教育教学改革,把开展多形式、多阶段、持续的实践教学作为改革的重点,重视与小学的合作和联系,利用多种平台,积极开展“职前教育”,效果良好。首都师范大学进行的“实践取向”的教育教学改革,要求学生把深入小学实践作为自己的专业生活方式。
3、提高初等教育教师培养的学历层次。
出于对提高初等教育师资水平和解决初等教育教师理论基础薄弱的问题,提高初等教育的培养质量,根据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的现状,很多高校开始注重初等教育教师学历的提升。1998年,南京师范大学首先开始招收小学教育本科生,2001年小学教育专业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正式增设为本科专业。目前,基本上所有的师范大学都开设有小学教育本科专业。
4、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针对初等教育专业的特点,很多高校也都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主要有:
(1)分向培养。很多高校为了强化学生单项学科教学的能力,在小学教育专业下把学生分为中文、数学、体育等方向进行培养。这种教育模式改革,学生单项学科的教学能力得到充分加强,但同时降低了学生从事其它学科的教学能力,不符合当前小学教师综合性和与单科性教育能力相结合的要求。
(2)大文大理。学生在考入高校后,第一学年不分配院系和专业,只分大文和大理,统一学习和管理。第一学年主要进行教育理论和基础科目的学习,学习一年后,根据学习成绩以及在校表现等进行学科方向的选择。这种模式在奠定学生一定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特长选择分科方向,有利于人才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3)综合与分科相结合。不管是上海师范大学创建的“综合培养,分科发展”的模式、杭州师范大学的“综合培养,有所侧重”还是首都师范大学“综合培养,学有专长”等模式,都强调“综合培养,分向发展”,是指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分学科方向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使毕业生具备小学两门以上主课或辅课的教学能力。这种模式在强调人才培养的综合性的基础上,同时加强单科教学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初等教育教师的职业适应性。
二、发达国家初等教育人才的培养与改革
随着科技革命的不断加快,西方发达国家都认识到基础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为了充分发挥教育的积极作用,各国都从实际需要出发进行了规模宏大的基础教育改革运动,而初等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更是成为了改革的重点。
1、培养机构大学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有的师范学校已不能满足初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美国等西方国家都把原有的师范学校升格为教育学院,甚至进一步整合成为综合性大学的教育学院。在此框架下,初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从理论上和综合性上都得到提升,研究型的教学骨干教师和综合性的复合型教师得到培养,大大促进了西方的基础教育发展。
2、课程设置综合化。初等教育启蒙性的特点要求教师拥有广泛的学识才能胜任日常的教学工作。对此,西方国家在初等教育的课程设置方面采取了多样化、综合化和弹性化的措施。美国的初等教育专业,前两年的通识教育学习数学、英语等基础知识,同时还要求学生广泛了解人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德国也要求初等教育教师必须至少掌握两门学科的知识,在修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修习人文和自然科学的知识。
3、校校合作常态化。发达国家在初等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视与小学的合作。学校与所在地区的多所小学建立起广泛而密切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职前实践、为在职教师提供职后进修的机会。这种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初等教育人次培养模式极大地锻炼了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同时为小学教师的职业后续发展提供了便利,极大促进了初等教育整体教师队伍的培养。
柯昌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