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防震减灾教育问题研究
- 来源:学习导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中学地理,防震减灾,教育研究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2-04 14:38
【摘要】每一次大灾大难中我们都会频频听到学生遇难的不幸消息,例如2008年的汶川地震有5335名学生遇难,这其中也不乏由于防震减灾知识意识淡薄造成的不力避震。因此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抗震减灾知识非常必要。作为中学地理教师,我们则需要精进教学方法,改良教学手段,深入探究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防震减灾教育问题。
【关键词】中学地理 防震减灾 教育研究
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活跃。如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都是中国地震的频发地区。因此在课堂上渗透补充防震减灾知识大有必要。
一、中学地理教育的教学目标任务
地理是专门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基础学科,而中学地理教学则承担着防灾减灾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通过课堂地理知识学习,可以向广大中学生传播灾害知识,如地震前兆、灾害过程、灾难预防、抗争减灾的措施、灾害后续影响破坏力等各方面的内容,提高他们对灾害的认识,获得更充分的防灾减灾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增强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中学地理教材渗透着丰富的防灾减灾内容,在防灾减灾基础教育中有着特殊地位。从教材结构看,它从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着眼,给予学生有关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进而使学生认识如何利用环境、改造环境和保护环境,趋利避害,使地理环境向着更有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面发展。
特别是地理新课标提出的核心教学理念“学习实用的地理”。学生通过学习地理知识,将所学理论转化为实践应用,从而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和应灾能力。
二、中学地理教学中防震减灾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促进防震减灾教育
从6年前的汶川地震,到最近的云南鲁甸地震,每一次大灾都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这其中也有缺乏科学的避震减震知识,导致一些错误的避险措施,从而使得灾情更为严重的现象。地震发生的机理,震中如何自救,震后注意事项等知识都是中学生应该掌握的。而实际情况是我们的中学生此类知识相对比较匮乏。因此加强他们的地震常识教育和地震救助意识是我们地理老师的责任和使命。但事与愿违,目前一些必修课程地震知识几乎找不到,导致我们的中学生对地震的成因、地震波的特征、震源和震中、震级与烈度等常识一无所知。反观国外一些地震灾害频繁国家,比如日本,向来就很注重防震方面知识的教育,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很注重,电视媒体等公共舆论也会经常传播相关知识。因此日本小孩掌握很多地震知识:很多孩子都清楚有震感时不能四处乱跑,保护好头部,远离高大建筑物,尽量选择空旷的地方。许多学校的体育馆被作为避灾时的避难场所,建筑相对结实、牢固。此外日本每年还会组织中小学生开展地震紧急疏散演习,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比照国外好的做法,我们的地理课程也应挑起这面大旗,促进中学生的防震减灾教育。
(二)有利于奠定地理课程的学科地位
地理是中学阶段学生学习获取天文知识、地球科学,包括像地理、地质、地震等知识的单一途径,所以这门课程的地位自然无可取代。地理这门特殊的学科,既有自然科学的渗透,又有人文知识的穿插,一直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由于分科和升学的导向,对此门课程的学习也没有足够的重视。而地理课程中贯穿的地震防震减震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生存息息相关,如此社会各界力量对于这门课程也就自然重视起来。从社会治理者、教育管理者、乃至家长学生都关注这门学科,给予支持投入。这样社会、学生均受益,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过程,从而奠定地理学科在中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三)有利于新课标素质教育的实现
新课标,更加重视知识的学以致用。而地理课程中加入的地质地震常识、防震减震知识就是充分体现新课改的这一要求和意图。生活即学问,自然即知识。知识不在是供我们学习掌握和存储的东西,而是作为一种理论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产实践当中,中学地理课程就是其中很好的体现。其中涉及的地震相关学说,世界地震活跃带,以及震前的一些征兆,震中的自救措施等等,使地理知识不仅仅是一门中学课程,而是终生受益的永久性学问。
三、中学地理教学中防震减灾教育实施的具体办法
(一)加强地震知识的理论学习
前面也提到,日本的小学生就已经掌握了大量丰富的地震知识,这样的从“小”抓起,使得日本整个国民对于地震都有足够科学的认知。在大震来临时也能够临危不乱,正确采取保护措施,极大地保护了民众生命安全。而我国同样作为地震多发国,整个国民的地震救助意识相对薄弱而缺乏。因此我们的中学教育中应该弥补这一空缺,以中学生群体为抓手,提高国民的应震能力。通过形象生动地学习,包括地震的成因、要素和种类、地震横波和纵波的传播特点、震级和烈度的区别等内容,使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群体能够正确科学认识地震,积极有力展开防震减灾,高效安全地开展震后救援。
(二)重视第二课堂学习实践
地理课外活动是中学地理教育的一种形式,它在很多方面具有独特而又显著的教育功能,成为地理课堂的延续和补充。通过制作一些地理板块拼图,书写抗震地理小文章,开展实地地理小调查等多种多样的课外动手实践活动,作为课堂理论学习的丰富拓展和必要补充。一系列的举措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学生对于知识,特别是和实践结合紧密的知识的关注度也越高。在此过程中他们更加体会到地理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高和锻炼。此外开展的一些地震救助演习活动,对于学生的求生技能提高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三)注重研究型学习,培养探究能力
我们的学习不单单是一门课程的学习,更是一种学习方法的掌握,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良好效果。有关地震研究性学习的话题在我们的课本和课堂中相对欠缺。因此在我们有关抗震减灾的理论知识掌握扎实之下,第二课堂的拓展学习之后,应当设置有探究性学习环节。教学环节中教材中可以设计或安排一些学生扮演地质工作者,亲自考察该学校所在地区的地质构造是否为地震活跃带;通过查阅资料,参照国际先进做法掌握一定的地震建筑学的知识,尝试设计探究如何建造抗震强度高度房屋;成为避震达人,明确大震来临时应该怎样结合自身处境减轻灾害。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防震减灾知识学习,是新课改的要求,是实践生活的要求,因此开展好,利用好中学地理课堂是我们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需不断深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曲国丹.浅谈地理教学中渗透防震减灾教育[J].学园(教育科研),2012,12:85.
薛智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