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路径探析

  摘要:辅导员职业能力是指在高校中所具备的可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并为大学生服务的技能。辅导员的工作非常重要,辅导员工作能力的好坏和工作的效果会直接影响到对大学生的教育效果,会影响到大学生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培养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是目前全国高校都及其重视的一件事。本文笔者将对目前我国的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帮助全国的高校加强辅导员的能力建设,帮助建设更优秀的辅导员队伍。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路径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基本现状

  现在,高校已经逐步开始将辅导员的工作当做一种职业来建设和发展,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将本属于教师岗位的辅导员教师单独分离出来作为一种职业来发展,遇到了许多问题。毕竟辅导员工作具有其特定的职业资质、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是区别于传统教师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的。在这一方面,专业教师与辅导员的培养模式和管理体系也就有了区分,是为了更好的加强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建设。然而,目前有许多任职辅导员的工作者仅仅将这个职业作为过渡职业,作为一个中转站,这样分散了作为辅导员的精力,甚至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工作效果也不理想。随着高校加深对辅导员工作的认识,目前大家的共识是希望将辅导员工作发展为有长远目标的、稳定的、连续的,且可以获得社会认同和尊重的一项职业。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1.辅导员工作经验有限

  通常而言,高校辅导员由一名专职辅导员和数位兼职人员组成,这样的一个队伍不能像专职教师一样组成一个专业的职业辅导员队伍。许多年轻辅导员会产生这样不成熟的认识,认为工作待遇不如专业教师,发展前景不如专业教师,工作福利和待遇不佳,往往他们将辅导员当做人生职业生涯中的一个中转站,许多年轻辅导员在任职期间都在准备考研究生或者博士生,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提升不了自己的工作能力,也无法完成校方交付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也无法很好地为大学生服务。再者,将辅导员工作当做过渡职业的一部分,对这份职业的重视度不够高,导致了有限的工作的经验,且没有进步。同时,高校对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建设重视度不够高,没有配套的管理和晋升制度,也一定程度上放任这样的局面长期存在。也无法吸引优秀的高素质人才参与到高校辅导员的队伍之中,导致年轻辅导员的从业时间短、经验不足,当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时往往又选择跳槽,无法做到安心从事辅导员职业。

  2.辅导员综合职业能力欠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不再是严门槛,人人都读大学的机会,这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毕业的就业难这样的情况。就业竞争压力大,人才流动越来越频繁,跳槽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在一个好的工作单位工作之后借此为跳板去到一个更好的工作单位,用这种方式的大有人在。对于辅导员这个职业来说,职业能力建设是基础,毕竟大学里是没有开设辅导员这个专业的,这就需要任职人员在任职期间积极学习,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在竞争压力大的环境下,对辅导员的职业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由于目前高校里对辅导员职业能力的不够重视,往往导致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单一,顾此失彼,有些辅导员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却缺乏对大学生的管理服务,有些则相反,擅长对学生进行管理服务,却欠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无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无法为大学生提供正确的政治引导,这也会导致一系列问题的产生。辅导员职业能力的结构单一是较为普遍的一个现象,缺乏综合职业能力,这更亟需高校对辅导员的培养工作重视起来,加强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建设。

  3.辅导员自身建设能力不足

  辅导员这个职业对于从业人员的要求是较高的,因为高校的教学环境是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之中的,这就要求辅导员可以跟随时代的脚步,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由于辅导员这个职业的特定特性,辅导员不仅需要掌握管理科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更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人文社科的专业知识。但是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大多数任职人员仅仅具有一门专业知识,甚至是不相关的专业毕业的,辅导员缺乏专业知识,欠缺为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要的专业素质,这就表明辅导员的职业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解决方案

  加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建设是当前全国高校亟需做的一件事情,只有提高辅导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才可以更好地为高校服务,积极进行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和为大学生提高服务,才可以尽可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接下来笔者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1.高校积极加强入职培训

  高校应该重新审核落实招聘辅导员的标准,严格把关,详细规划招聘辅导员的任职条件、以及笔试、面试等具体程序的相关事宜。科学的选聘制度可以让应聘人员更加重视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可以敦促应聘人员积极应考,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储备更多的专业知识例如思想政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等。同时,高校的选聘制度一定要科学民主,一些高校没有对辅导员的招牌引起重视,仅仅从本校的优秀应届毕业生中选取辅导员备选名额,这是不公正,也是不科学的。再者,招聘了辅导员之后,一定要积极展开入职培训,提供给新任辅导员一定的帮助和支持。让辅导员可以从本校的实际出发,在对学生辅导上更具专业性和针对性。

  2.提高辅导员自身学习能力

  辅导员要自己认识到这项职业的特殊性质,同时,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建设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并非一日就可完成,是需要辅导员自身不断学习不断累积经验的。目前,年轻化的辅导员大多缺乏社会经验,许多年轻辅导员仅仅是应届毕业生,专业知识的缺乏和工作经验的缺乏都导致他们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因此辅导员需要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首先,要完善个人的知识储备,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利用空余时间,报班或者自学辅导员所需的专业知识,例如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再者,年轻辅导员可以积极向前辈学习取经,努力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和与学生的沟通能力。要特别注意的是,辅导员的工作生活是主要围绕着大学生的,一部分学生的心智不够成熟,就需要辅导员对其学习生活和心理生活上进行格外关照,这就需要辅导员与人沟通的能力和一定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因此,辅导员应该积极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

  3.高校积极完善辅导员管理体系

  作为招聘辅导员的高校一方,不能仅仅把招到辅导员就作为目标,而是应该健全对辅导员这项职业的管理考核制度以及奖惩晋升制度。毕竟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待遇不如专业教师,工作时长比专业教师长得多,工作强度和压力也要远远高于专业教师,然而辅导员的工资、评优、评职称等待遇上却远不如专业教师。这种差别待遇很容易给辅导员带来心理上的落差,无法获得社会认同,使其自我价值无法得到体现。因此,校方应该改善辅导员的薪酬待遇和评优条件,建立更完善的奖惩晋升制度,以帮助实现辅导员的职业能力的提升。

  四、结语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是一项具有特殊意义和价值的职业,不仅体现在可以协助学校管理大学生,更体现在可以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提供帮助,进行教育。这个作用使我们大家所不能忽视的,培养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是现在不可忽视的课题。这不仅需要高校更需要社会同仁的努力,加强对辅导员的尊重和重视,同时,辅导员自身不放弃努力,加强职业认同感,积极学习储备更多的专业知识,积累工作经验,提升自己的职业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韩冬,毕新华.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形成与提升[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1).

  [2]张桂生.浅谈做好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几个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1)

  [3]张雷.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专业化培养和专家型发展思考[J].传承,2008.(4)

  [4]翁铁慧.建设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科学化模式、专业化培养、多样化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08,(5)

  [5]张文强.职业发展阶梯:辅导员职业化之设计与展望[J].河南教育(高教版),2008.(5)

  [6]肖福忠,毕玲玲.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刘佳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