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主要方法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幼儿教育,小学管理,兴趣班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2-02 16:44
摘要:合理、有效的早期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过从近几年的幼儿教育上看,出现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象,这与幼儿教育规律相违背,对幼儿身心发展非常不利。幼儿小学化教育的主要表现为注重机械学习、课堂教学、知识教学,利用小学管理制度,对幼儿行为进行管理。幼儿小学化具有很多危害性,本文主要分析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表现与治理方法,为这种不良现象的改善提供依据。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化;治理
幼儿教育对幼儿日后的发展具有一定影响,是幼儿最早接触的一种文化化境,良好的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不过在现阶段,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发展越来越严重,这种违背幼儿教育规律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所谓幼儿教育小学化,就是指利用小学管理制度约束幼儿行为,甚至在幼儿园内开设各类兴趣班、技能特色班等,使幼儿行为受到一定限制,限制了他们自然性格的形成。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具体表现
近几年,家长对幼儿的教育关注程度越来越高,部分幼儿园单纯重视文化教育,开始设置计算、写字、识字等课程,小学化教育现象非常普遍,导致幼儿园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教育管理方式均产生了较大的变化[1]。
1.教育内容难度增加
部分幼儿园利用特色办作为吸引家长的一种手段,幼儿园不仅开设了教育活动,而且幼儿还需学习书法、英语、计算机等多种兴趣班,他们在幼儿园阶段,就已经承受了太大的学习压力,课程安排较满[2]。部分家长甚至要求幼儿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接受某一方面的训练,不过学习效果却不够理想。幼儿教育小学化在教学内容、形式上都超出了幼儿所能够承受的范围,与幼儿教育规律严重不符。
2.课程教育内容增加
通常而言,幼儿园教育大多以游戏形式为主,这是幼儿教育的基本活动。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可采用个别活动、小组活动、集体活动相结合的形式,促使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不过近几年,幼儿园过度追求学习效率,在教学形式上与小学教育基本无太大差异,幼儿更多的是在课程上被动接受知识学习,游戏时间明显减少。
3.在幼儿管理中采用小学管理制度
幼儿管理必须符合幼儿心理、生理发展规律,合理、科学的对幼儿生活进行安排,可确保幼儿的健康成长。幼儿每天的活动内容包括游戏活动、学习活动、运动、生活活动等,根据时间比例,可以调整每项活动内容的时间。通常而言,大班幼儿每天课程为2至3节,每节课程设置的时间约为30分钟,进入小学阶段后,学生每天的课程为5至6节,每节课程设置的时间约为40分钟。处于不同的阶段,学生的课程设置也不同,而从目前幼儿园教育上看,幼儿的生活管理与小学管理制度非常接近,在生活作息时间上基本无异,除学校安排的课程内容外,部分幼儿还参加了兴趣班活动,学习时间甚至超过8小时,每天处于高度紧张的学习状态中,导致幼儿开始产生明显疲惫感。
二、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方法
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对幼儿教育事业具有不良影响,也影响了幼儿的健康成长,对他们的身心具有危害性,为了改善这种现象,必须采取有效、合理的措施。
1.加大力度对正确教育观念进行宣传
幼儿教育的主体对象是幼儿,为此,在教育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幼儿的感受,在明确儿童观的前提条件下,开展幼儿教育。目前,人们对于儿童观的认识已经逐渐深化,意识到儿童也是独立发展的个体,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尊重他们的个性。幼儿教育要符合这一阶段的年龄特征,与其身心发展特征相符,对幼儿开展德、智、体、美多个方面的教育,使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幼儿园管理人员要对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进行宣传,改善幼儿教育中的不足,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2.遵循幼儿教育规律
人的身心发展存在着阶段性,对于不同年龄段的群体而言,身心发展处所阶段自然也不同。幼儿群体比较好动,性格活泼,处于个性初步形成的时期,幼儿教育内容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到儿童群体的性格特征,使幼儿教育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就幼儿发展上看,教育仅为外部条件,要想使教育作用充分发挥,则必须使教育与幼儿发展需求相符[4]。在幼儿教育中,幼师要多组织游戏活动,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可以提高教育效果。幼儿教育小学化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与身心发展水平,这种教育方式是利用幼儿接受能力强、可塑性强的特征,将某些技能、知识强行灌输给幼儿,忽略了幼儿的内在素质、发展潜力,幼儿会因此产生压抑感、紧张感,严重情况下,可能会引发心理障碍。
3.从宏观角度把控幼儿教育
教育部门要加大力度监督幼儿教育,建立完善的幼教监督机制,可定期抽查幼儿园的教学形式、教育内容,了解幼儿发展状况。幼儿园必须符合办园条件,通过审批、获取准办证后,才可开展幼儿教育活动,各级管理部门要规范办圆标准,促使幼儿园整体教育水平提升。
教育部门还需为幼儿园教育人员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使幼儿园老师的专业素质与技能水平提升,将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克服。幼儿教育属于基础教育,教育人员要指导幼儿将与社会接触的基本技能、知识掌握,协助他们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促使健康人格的形成。在幼儿教育课程设置上,要注重将幼儿主动性、积极性最大限度调动,教材设计要生活化,课程设置必须统一化,教学内容设置要活动化。
结束语
幼儿教育小学化是将小学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评价标准、管理模式、课程资源应用于幼儿教育中,使幼儿承受了太大的学习压力,导致幼儿教育出现了质的变化。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此,必须采取合理的措施改善这一现象。本文主要探讨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治理方法,对这种现象有了进一步了解,在幼儿教育中,老师需多组织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确保幼儿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金日勋.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原因及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1(03):41-43.
[2]周小青.探讨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08):37-39.
[3]徐晓燕.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状及对策[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01):151-152.
[4]黄燕榕.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个案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王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