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侗族建筑文化保护研究分析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少数民族,混凝土,湖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2-02 14:55
一、中国侗族少数民族建筑文化研究存在的问题
90年代后,中国开始注重传统民居和聚落研究,包括对少数民族的研究在内,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存在一些局限性。
拿侗族研究举例,首先研究者本身就较单一,侗族建筑文化研究基本又文物历史学者、民俗学者以及建筑方面人士组成,没有一个较系统机构统筹研究,也没有稳定资金支持研究活动,研究者自己也存在缺陷,比如文物历史学者,研究时则更加关注文物本身而忽略其建造工艺的研究,民俗学者则关注文化多于建筑,建筑专业人士却过于关注建筑而忽略了建筑背后的文化,这几种研究都是有缺陷的,是不能完整理解建筑的含义的。
其次,研究侗族建筑文化时,基本更加关注与典型建筑的研究,如鼓楼、风雨桥等而忽视了单体建筑的文化背景,研究建筑不能仅仅从材料、空间等角度研究,而应该研究建筑时理解侗族文化,解读建筑的历史含义,这也是研究内容上的缺陷。
第三,虽然中国90年代后就开始了传统民居的研究,但主要还是集中在中原汉文化区内民居研究上,由于侗族处于汉文化圈边缘,汉族民居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并且由于自然因素,交通比较复杂,所处文化环境也相对复杂很多,侗族建筑文化研究一直都进展不大,而且侗族建筑文化研究本身就缺乏系统的资料让研究成效较小,没有系统的科学的研究指导研究的进行。
第四,研究范围不科学合理,研究者基本按照当今行政地理区域划分侗族聚居地,然而侗族聚居空间相对稳定而贵州、广西、湖南三省的行政区划历史上变动多次,研究应该抛去这些限制因素,关注侗族文化圈在历史地理空间的整体性,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侗族建筑文化,更加科学的研究侗族文化。
二、中当今时代背景下侗族传统建筑研究保护现状及原因
随着时代变迁,城镇化越来越高,外来文化的入侵,交通因素以及新技术的出行等等,侗族建筑文化也逐步发生改变,这样的改变是令人担忧的,变化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原因。
1.生产力发展,木质建筑濒临绝迹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新材料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展现出优越的属性,侗族少数民族村落少数先富起来的人开始建造自己的新房,建筑的是新时代的砖房甚至洋楼,这样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取代之前有韵味的木楼建筑,是文化的一种丧失。
2.侗族产业变化以及空间异化
随着侗族被越来越多人知道,侗族聚居区开始商业包装以适应旅游业的兴起,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打破了原有的村寨形态,旅游带来的商业气息也使更多的侗乡人改造自己房屋作为旅馆,使建筑形式发生改变,同时,为适应旅游业发展,鼓楼、风雨桥等以前的公共场所被旅游公司包装成为展现侗族歌舞文化的表演场所,以前侗族人的传统被破坏,建筑服务于人,当鼓楼在这种商业利诱下完全丧失其本来的功能时,鼓楼也会逐渐消失。
3.侗族村寨家庭成员和社会结构的改变
随着人口的增多,侗寨里人均资源占用量越来越低,人们开始寻求其他方法以图更好的生活,有些家庭开始从事旅游活动,更多的侗族青年人选择走出大山,外出打工,一方面外出人口不利于村寨内统一管理,破坏了侗族自古以来聚居的习性,另一方面,外出人口带来的新思想、新技术进一步更加要求建筑材料技术,社会结构的改变带动建筑的改变,比如厨房取代了火塘,混泥土取代了木楼。
4.侗族建筑自身的缺陷
侗族建筑一直以不费一钉一铁拔地而起而闻名于世,杉木自古也是侗族建筑用材,但侗族聚居地区雨水充沛,空气湿度较大,日照风吹加速了木材的变质,也使侗族纯木质建筑不能长久保存。而且,侗族是喜火近水的民族,但木质建筑最怕的也就是火灾,一家失火,全寨遭殃。侗族人在现代新建筑材料普及下,更倾向于选择新建筑材料。
而且侗族建筑一向复杂难懂,侗族工匠、木匠、绘画人员以前都是很小就跟随师父学习,一般学习实践很久的匠工才有能力建造鼓楼等复杂建筑,同时这种技术不外传只是师徒相传,先进年轻人价值观改变,技艺的传承上都存在较大困难。
三、国外民族文化保护措施对比
首先想谈谈印度的民族政策,选择印度为一个对比原因很多,第一它和我们中国一样是一个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第二它的少数民族和中国一样,集中在中原外围,都属于国内的偏远地区;第三其政府按照姓和部落划分了一些特殊群体,通过法律政策加以特殊照顾,这种做法和我国实行的少数民族政策有很多的共同点和相似性。
印度共拥有人口数为1,210,193,422(2011年),也是人口基数较大的国家,印度政府以语言、聚居区域、人口数量等划分了一类特殊群体——表列部落。印度政府在处理少数民族问题是首先是成立了专门的机构管理,比如民族事务部。印度注重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制度上也规定教育机构必须保留部落孩子读书上学的名额,再有中央政府还通过保障入学率、降低分数线、设置奖学金等鼓励少数民族地区部落民的教育,同时加大教育经费发放。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印度也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妇女教育水平,包括读书识字、农业技术培养、园艺、养殖等技术培养,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
在少数民族地区资源利用开发上,印度政府制定了相应原则:(1)部落民有权根据部落地区的情况主导当地的资源开发、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发展的名义对部落民强加要求或标准;(2)所有开发的项目都应基于部落民的自身需求,应当尊重部落民对土地、森林等的使用权;(3)应当避免向部落地区引入过多的非部落民族,以防止开发时剥夺部落民对当地自然资源的支配权利;(4)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应当注重保护部落民对资源的传统使用权益,不得影响部落地区的自然环境。这样既能有计划的开发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又能符合当地需求,实行了区域差别化开发,有利用可持续发展。
印度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上,通过宪法的保障所有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及一系列的鼓励政策,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就业条件,使这些部落人不至于因为经济原因而放弃自古以来的文化艺术,同时通过再教育提供少数民族人口的整体素质,用文化武装人,才能更好的保护好本土文化。
四、中国侗族建筑文化保护措施探析
前文分别介绍了中国侗族建筑文化以及侗族文化发展现状,国外民族文化保护政策等,就当前侗族建筑文化,我们可以拟定以下对策:
(一)法律层面上保护侗族文化,通过立法帮助侗族文化的传承,,如印度制定计划帮助少数民族聚居区妇女学习技术,提高少数民族区域人的整体素质等等。
(二)当地政府引导和参与侗族建筑文化传播之中,政府是文化保护的主体,政府首先是要全面分析侗族文化,普查建档,摸清家底,才能在制定政策时有的放矢。政府也应当在文化选择上给予指导,鼓励优秀文化,摒弃糟粕。帮助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发行相应期刊,建立侗族民族文化博物馆,文化教育上通过引进民族语言进入教学机构等方式发扬侗族传统文化,经济上调至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运用新技术发现现代农业产业,适当开发旅游业等第三产业。
(三)引进专业人士参与侗族文化保护,村落开发。专业人士的加入能更科学系统的分析侗族现今存在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更好的制定发展规划,同时相应培养侗族建筑师,在新一代的侗族青年中可以培养一批热爱建筑的本民族建筑师,整理和总结本民族建筑工艺,传承和发扬本民族的建筑风格。
(四)建立专门的研究中心,国外很多少数民族研究都设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这样能更加统筹的分配资源,更好的研究侗族文化,更好的统筹资源以发展侗族建筑文化。
(五)从侗民自己做起,宣传传播侗族文化,让侗民族对自己文化有认同感,同时向村民宣传保护知识,帮助村民保护侗族建筑文化,让村民参与到侗族文化建设中去。
五、总结
中国侗族建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文化大繁荣的象征,对于促进中国少数民族相互进步发展,维护民族和平稳定有着重要意义,研究发现,在当今这个时代,少数民族文化缺乏其生命力,中国少数民族建筑文化缺乏有效保护发展,时代需要这样的文化发扬,在此也衷心希望中国少数民族研究得到更多人关注,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得到发展!
王洪生 马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