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震废墟中安全营救幸存者的途径

  摘要:为了降低地震灾害破坏影响,营救被埋压在废墟中的幸存者,本文主要通过搜索定位、拟制方案、安全营救、科学救治等四个方面,探讨救援队在地震废墟中安全快速营救幸存者的途径。

  关键词:地震;安全营救;幸存者

  地震灾害现场,建筑物坍塌严重,人民群众受困其中,生命随时受到威胁。作为救援人员,要应根据现场环境和条件,采用科学的方法,对被埋压的幸存者进行安全营救。

  一、搜索定位

  搜索定位是指救援队在地震灾害现场,针对现地情况,综合运用人、犬、仪器,对幸存者进行精确定位和标记,为实施快速营救提供信息支撑。通常分为人工搜索定位、犬搜索定位、装备搜索定位、综合搜索定位四种。

  1.人工搜索定位。人工搜索定位是指救援队员徒手或持简易工具(铁锹、铁棍),通过敲、喊、听、看等手段,搜寻浅埋的幸存者,并对其进行标记定位。通常采用的搜索方法是:一字形、环形、十字形。特点是:便于组织,易于搜索。

  2.犬搜索定位。犬搜索定位是指搜救犬在训导员的引导下,利用其灵敏的嗅觉、听觉寻找幸存者,尔后由训导员标定幸存者具体位置。特点是:搜索效率高、概率大、实施简单、效果显著,能在较短时间内进行大面积搜索,能够深入到一些救援队员无法进入的废墟空间搜索。

  3.仪器搜索定位。仪器搜索定位是指利用精密电子搜索仪器来寻找幸存者的搜索定位方法。特点是:定位准确。

  4.综合搜索定位。综合搜索定位是指利用人工、犬、装备相结合的搜索定位方法,对幸存者进行定位。

  通常情况下,救援队员利用人工搜索和犬搜索相结合的方法,对幸存者进行快速搜索定位,如果在搜索中出现可能有幸存者,但无法确认,或者确认有幸存者但无法精确定位的情况下,则利用仪器搜索对幸存者进行精确定位。到达救援现场后,救援队员要合理运用以上方法对幸存者快速实施搜索定位,为安全营救幸存者争取宝贵时间。

  二、拟制方案

  拟制方案是指救援队员在精确定位幸存者后,根据现场情况,设计科学营救幸存者的方案。根据幸存者周围情况,结合救援队携带的救援装备及救援能力,制定科学的营救方案。因此方案是指导救援行动顺利展开的依据,要有针对性,可行性,预测性。

  1.方案要有针对性。针对性的方案能使营救更加具体化,更有利于救援行动的实施。一是针对幸存者周围地形,特别是废墟结构的情况,采用什么方法,在哪里进行挖掘,都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方案,再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二是针对幸存者的状况,采取具体的应对措施,比如幸存者精神状态比较好,就要不断给其鼓励和生理需要保障,幸存者比较焦虑,就要不停的给予安慰。

  2.方案要有可行性。可行性的方案促使营救更科学,能够增加救援队员实施营救的信心和攻坚克难的决心。一是要根据救援装备设计营救的手段,用锄头、棍棒等便用器材还是用专业救援设备等制式装备,根据现场情况合理选择;二是根据救援能力设计营救的方法,比如对障碍物进行破拆,本队的破拆技术运用能力决定使用何种破拆方法,更能安全高效组织实施营救;三是根据幸存者的特征和情况,设计心理安抚的方法。

  3.方案要有预测性。方案要充分考虑营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一是预判现场可能发生的情况,特别是对于不稳定废墟结构,在创建救援通道的过程中,原结构是否出现破坏并造成二次坍塌,应采取何种措施对其进行加固或者采取更有效地营救方法手段,不破坏原结构;二是预判可能发生的余震情况,制定逃生方法,路线;三是根据幸存者的状况,预判最低限度营救时间并采取何种措施来维持幸存者生命。

  三、安全营救

  安全营救是指救援队在地震灾害现场,依据行之有效的救援方案,利用专业的救援技术,安全高效地救出幸存者。震后废墟样式多样,幸存者受困其中,营救时要采用专业的救援技术,借助救援装备,全力救出幸存者,全程保证幸存者的安全。

  1.清理表面废墟。为了更好地对幸存者实施营救,通常要清理废墟表面。清理时,要根据房屋倒塌类型,科学地分析幸存者可能受困的位置情况,确定合理的行动路线方法,防止踩塌被埋压幸存者头上的房盖,给幸存者造成新的伤害;选用合适的清理工具,防止伤及被埋压人员;及时移去幸存者身体特别是头部周围的废墟,使头部从废墟中暴露出来,清除幸存者口鼻中的尘埃、沙土,确保其呼吸畅通。

  2.创建救援通道。对埋压于废墟中的幸存者,要合理利用破拆、顶撑、支撑的方法,创建救援通道实施营救。对浅埋于废墟中的幸存者,在清理表层废墟的基础上,先对幸存者进行心理安抚,尔后利用破拆技术逐层清除废墟,如有需要可对大块结构稳定废墟实施多点顶撑,创建救援空间,便于营救幸存者;对直接埋压于水泥板下的幸存者,利用顶撑技术对水泥板进行顶升,加固,进而营救幸存者;对埋压于水泥板下并且有足够空间的幸存者,在不具备顶撑条件下,通常采用安全破拆技术对水泥板实施切割、凿破,营救幸存者;对深埋于废墟中的幸存者,利用破拆、顶撑、支撑等综合救援方法,逐层剥离、逐段清理废墟,创建救援空间,同时加固不稳定废墟结构,建立生命救援通道,对幸存者实施营救。

  在创建救援通道中,需要把握以下三点:

  一是保证幸存者呼吸足够的空气。尽快把新鲜空气通入废墟下面的封闭空间,特别是实施破拆作业、清理废墟时,如尘土太大应喷水降尘,防止幸存者呛闷窒息。

  二是不要破坏幸存者所处空间周围的支撑条件。要分清哪些是支撑物,哪些是废墟覆盖物,应保护支撑物,清除覆盖物,防止废墟出现新的垮塌,有效保护幸存者赖以生存的空间不遭覆压,防止幸存者再次遇险。

  三是及时提供生活用品,做好心理安抚。由于埋压时间较长,无法快速救出,应设法向幸存者输送饮用水、食品和药品,以维持其生命;不间断地与幸存者进行交流,做好对其安全实施营救的宣传工作,激励其生存的勇气,坚定其活下去的信心。

  3.转移救出。在救援通道创建完成后,对幸存者实施转移救出。对于身体活动不便且不能挪动的幸存者,不得强拉硬拖,应设法小心地清除其身上和周围的埋压物,暴露全身,查明伤情,受伤严重时,应对其伤口进行包扎、止血,对骨折部位进行固定,必要时利用担架对其进行转移。

  四、科学救治

  科学救治是指救援队在地震灾害现场,利用专业的医疗方法和手段,对幸存者实施科学的医疗救助。幸存者被转移救出后,通常要根据其身体状况、受伤部位和受伤情况进行明确判断,实施进一步治疗。

  转移救出幸存者后,通常情况下,对于受困于狭小空间的幸存者,由于空间比较阴暗,埋压时间比较长,被救出后要用深色布料蒙上其眼睛,避免强光刺激;对于轻微受伤的幸存者,可以提供其必要的食物,进行简单医疗处理,转移至安全位置休息;对于受伤严重的幸存者,及时送往医疗救护点,在转移救出的基础上对伤员进行伤口再处理,消毒、包扎,幸存者出现骨折时,要利用先进的医疗设备,先进治疗方法,专业的医护人员,对幸存者实施治疗。

  参考文献

  [1]贾群林等.地震应急救援培训的组织与管理[M].北京:地震出版社,2014.

  [2]赵正宏.应急救援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8.

  [3]郑静晨,候世科,彭碧波.救援医疗(专业版)[M].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培训教材编委会,2004.

  杨志强 杜文波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