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几点建议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教育教学,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2-02 16:54
摘要:高效课堂,顾名思义就是在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减轻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向40分钟要质量,势在必行。如何构建高效课堂一直是教师探讨的问题之一,笔者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将这些浅显的看法和同仁们一起交流。
关键词:课堂效率;专业素养;信息技术;学习动机
一、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为基本点
教师是课堂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的专业素养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一节课的生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从教师的课堂上可以观察到教师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整合,所以在当今的素质教育的宏观目标下,提倡做研究型的教师。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专业素养不容忽视。
1.整体把握课程标准,认真备课
备课对于教师而言,每天都在做,不仅备教材、制定三维目标、确定重难点、还要分析学情。但是更多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对于课标的把握不是很准,我们不仅要熟记总目标,还要研读每一学段的教学要求。特别是我们现在使用的北师大版数学教材,特别活,体现”数学化”的过程,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教师只有总体把握目标,理解了编者的编写意图,善于将某个知识点放在这一单元、这一学段乃至整个知识体系中来审视,这样,才能明白这一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即这一知识点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又怎样为后面的学习做知识储备。
2.课前有预设,课中要灵活,课后善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所说:“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教科书里的那点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所以说教师要让自己的知识如泉涌一般,倘若交给学生一杯水,自身必将有一缸水。有经验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已经做到心中有数:课堂教学中得每一个环节都带给学生什么?哪些环节学生可以独立完成,哪些环节需要教师引导等?但是我们的课堂往往充满着变数,教师的循循善诱也往往出现意外,如果出现问题,教师是寻根逐末、置之不理还是举一反三呢?势必将牵一发而动全身。有经验的教师,能够根据实际问题进行合理的灵活的处理。其三,试问我们的教师都做到了课后思了吗?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作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是教师自身发展和培养学生的逐步需要。善于总结的人会不断进步,善于思考的教师必定是研究型的教师,多想想课的教学目标达到了吗?课堂上的问题怎样处理会更好?多写写,经验才会升华。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切入点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学习动机指的是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又称“学习的动力”。换言之,就是兴趣、爱好或习惯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小学生主要是通过感知来认识世界,通过视觉和听觉建立对事物表象的认知,他们充满了强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内部动机是学生学好数学的源动力。此外,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外部动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学会欣赏学生,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允许学生犯错,让学生经历成长的过程。
三、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为训练点
好习惯成就好人生,英国博德曼曾说过:“播种一个行为,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学好数学的习惯包括很多:倾听、书写、阅读、思考等。首先,要养成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注意力的短暂性和间歇性,在课堂上要培养学生善于倾听老师的讲解,倾听同学的发言,在听的过程中,不断思考,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样,保证了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时效性。其次,要养成学生书写的习惯。数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学生书写内容相对于语文来说很少,但是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学生终身受益,漂亮的字体,合理的布局,可以看出学生缜密的思维,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升。第三,阅读能力的培养。通过阅读,学生审题训练,可以养成学生认真严谨的习惯,引导学生灵活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提高做题的速度和质量。第四、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终身受益。学生学习数学,归根结底是思维的活动,只有勤于动脑,肯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
四、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为立足点
小学学生注意力时间时间短,在课堂上要运用多种手段吸引他们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作为老师,要不断创新。
1.强化习题训练,提高学生做题的速度和准确性
课堂上要尽量精讲多练,让学生在练习中熟练掌握课上的新授知识,新授课后具有针对性强的单项训练,围绕如何突破难点作文章。对于那些诸如乘除法、加减法之类的基本算理进行不断强化,达到熟练准确地计算。
2.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的互帮互学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究,通过学生的交流,更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改革了以教师“讲“为主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变“讲”为“导”,使学生单纯从“学会”向“会学”转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十二五”期间,很多的课题都是围绕着信息技术展开的,教师们都在研究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这是因为我们的生活、生产方式正因为信息技术的介入而变得日新月异。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了要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工具。近年来,数学学科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就基础教育而言,这种整合势在必行。这种整合,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结合起来,有机统一在一个平台上,借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模式。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信息技术在这一过程中既能助于教师的教,又能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探究是永无止境的,在教育日新月异的今天,作为新一代的教师,一定要努力学习和探究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上更上一层楼,使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切实做到高效。
参考文献
[1]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2]刘敬平.《教学创新探索与实践》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郭丹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