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学科特性与教育理论的“本土化”对比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经济迅猛发展,教育教学作为文化的传承方式,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现如今,我国教育专家关于教学的研究愈加深入,各种想法激烈冲突,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关于教育学科特性与本土化的争论。想要切实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实现教学的科学性,我国的教育者必须要直面矛盾,全面对比学科特性与教育理论“本土化”内容,进而在借鉴中学习,完善我国的教育方式。

  关键词:教育;学科特性;教育理论;本土化;对比

  众所周知,教育教学是我国现代化教育的基础和关键,也是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式,随着教学改革和文化发展的兴起,我国对教育的重视度愈加提高。所谓的学科特性,是基于教育内容最基本的特征而言的,它强调在教学中注重学科最基本的要义,要遵循科学方式开展教学。而教育理论的“本土化”则强调教学要有针对性,要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学生的情况,采用适合的教学方式。目前,我国的很多教育理论来自外来思想,是国外教育专家理论的引进。对此,我国本土的很多教育者就在反复强调“本土化”教学,认为我们应该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方针。其实,从本质上而言,教育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各方的论断都有优势所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将各种思想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实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多角度的搞好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就简单对比一下教育的学科特性与理论的“本土化”,期望从中找到最有效的教学方式。

  一、学科特性的“引进性”与教育理论的“本土化”对比

  教育学科特性与“本土化”最为不同的方面就是教育制度的引进、借鉴与传统的教育方式的对比。在教育研究的初始阶段,我国的教学还较为落后,很多理论都是从国外照搬照抄而来的思想,全盘的西化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我国早期的许多教育学者也强调教育要善于借助优秀的理论,并不能脱离本国自身的国情和实际。正如陶行知先生主张的那样“教育研究别替东洋人拉洋车”。其实,将各个国家教育思想归纳起来,就是一个国外教育理论和经验如何实现“本土化”的问题。

  二、学科特性的“比较性”与教育理论“本土化”的对比

  将教育学科特性与教育理论“本土化”的对比,就是把国外的教育制度、经验、思想、论调与我国的本国教育相对比。这种比较,一是可以找到在教学上我国与他国存在的不足,二是可以根据这些差异,分析提出有效的对策加以弥补。当然,这种对比并不是终极目标,其最深层次的含义在于探究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源,并结合自身的国情确立属于自己的教学思想,实现优势与劣势的互补,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另外,从发展的角度来说,这种对比还可以吸收其他国家的合理内容,在此基础上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打造本民族特色教学理论。我国早期非常有名的教育专家罗廷光先生就说过这样一段话,即“在今日外来势力纷沓交呈之下,我们要想建设真正我国的教育,非从比较教育入手不可:用了比较的眼光,就该国教育之背景及演进步骤,了解其现状,权衡其强弱得失利害之处,再针对本国教育情况而斟酌损益之……我们所以注重教育之比较的研究之理由便在此。”

  三、学科特性的“跨国性”、“异域性”与教育理论“本土化”的对比

  纵观我国教育研究的对比历史,不难发现,起初的研究和探讨多集中在不同民族国家之间,后来其比较范围才得到了扩大。然而,目前对比的关键因素仍在于学科特性的“跨国性”、“异域性”与教育理论“本土化”的比较。其实,“本土化”的存在根源就在于学科特征存在着外来性,也就是说,要有“他国”理论的存在,并且能够对本国的教育思想产生影响。就我看来,教育不存在完全的对立,任何所谓的完全“本土化”理论或多或少的都会存在外来思想的影响,“跨国性”也就有其存在的根源。所以,就有学者指出学术实践的一个必然前提就是研究对象允许差异化,既然能够展开讨论,教育必然存在着“跨国性”因素。

  “异域性”是与“跨国性”紧密相连的研究内容,也是学科的特性所在。“异域性”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特征:其一,教育的比较是在不同国家开展而来的,我们习惯性的将不同国家划分为了区域;其二,教育的对比也可以是指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或者文化修养;其三,比较教育也可以超出国家的范畴,着眼于世界性的联合体制或政治性组织。近年来,关于这种学科特性与“本土化”的对比较为多样,将研究扩展到不同的区域、文化圈也较为常见。“异域性”往往与“差异性”紧密联系,成为对比的基础因素。如此,只有在“异域”具备“异质性”的教育理论之间,才可能有教育理论的“本土化”之说。

  四、学科特性的“多元化”与教育理论“本土化”的对比

  既然存在比较,那么这种对比就是基于不同而产生的,是不同区域、国家、民族的教育理论的对比,这也就决定着理论的多样化。探究根源,不难发现“多元化”与“本土化”之间是存在逻辑关系的,“本土化的”的基础就是“多元化”,“多元化”的前提又是“本土化”。分析目前各个国家的教育形式,可以窥探到一些门道,即全球的教育都在走向多元化道路,教学的“国际化”俨然成为了一种发展趋势,在表面上看过去,似乎每个国家的教育理论都存在较大的不同,然而深入研究,就会发现他们实则殊途同归,教育的终极目标、教育对象基本相同。也就是说,不同国家、民族、文化圈的教育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一方面,文化与教育的全球化和一体化在客观上要求并需要文化与教育的多元化、多样性;另一方面,文化与教育的独特性、差异性和民族性等又丰富了文化与教育全球化的内涵。

  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育的学科特性与教育理论的“本土化”在本质上而言并不完全矛盾,两者互为表里,互相依存。对比研究他们的不同,可以在借鉴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通过吸取优秀的教育思想来完善我国的“本土化”理论,从而提高教育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邓猛,刘慧丽.全纳教育理论的社会文化特性与本土化建构[J].中国特殊教育,2013,01:15-19.

  [2]褚远辉,辉进宇.比较教育的学科特性与教育理论的“本土化”[J].教育研究,2013,01:16-19.

  [3]袁凤琴.教育理论本土化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5.

  [4]于伟,李姗姗.教育理论本土化的三个前提性问题[J].教育研究,2010,04:17-24.

  [5]刘家访.我国课程理论的本土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方爱山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