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创新能力,素质教育,小学语文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2-02 18:04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最热门的话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创新能力的培养必将成为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小学语文教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则必须在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通过创新教育,开启学生创新的心扉,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成为21世纪的创新型人才全面地打好基础。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呢?在此,我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做法和体会,浅谈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自学的学习氛围,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不会自然涌现,它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满足人的爱和受尊重的需要,人就会感受自己在世界上有价值、有用处、有能力,从而焕发出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易于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为了让学生这种需要得到满足,我们应该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敢于创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中最活跃、最积极的要素,学生自身的智力活动内化是任何其他因素都无法代替的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他们只有在浓郁的学习氛围中,思维才能畅通无阻,灵感得意闪现,个性得以发展,创建的以表现,从而推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比如:我在教《群鸟学艺》这篇课文时,就有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猫头鹰、乌鸦、麻雀是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性和需要去搭适合自己的窝,不必与小燕子搭一样的窝,而凤凰却要求大家都按照它教的方法去搭窝,凤凰不是个好老师。”学生能这么理解,说明已经跳出了作者的思路,能够独立思考问题了。这时,作为老师就应当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以唤醒学生自觉的创新意识,增进积极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对于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在他们的意识中,也许还没有形成“学习”这个概念,更谈不上怎样好好学习。我曾多次向那些有教学实际经验和教学实际成绩的教师探讨,其实那些所谓的“实绩”,主要是靠“死压、硬灌”挤出来的结果,这样教出来的学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不但不知道怎样学习,他们的思维也被局限在固定的范围内,得不到发散、创新。针对这种情况,我觉得从一开始就应该在学生的意识中灌输什么是学习?老师是干什么的?你自己在学习中应处于什么位置?如何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如果学生把这些问题摆正的话,学生就不会总想着要依赖老师才能学习。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提出质疑、启发思维是学习的关键环节,他能从根本上消除学生等待教师传授知识的依赖心理,变被动吸收为主动探索。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启发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假设、求异等方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有思考,就会有创新。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课始进行预习后的质疑,课中进行深入性的质疑,课后进行延伸性的质疑,并渗透质疑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敢问”到“善问”发展。同时,运用多种多种方法进行解疑,从而让学生在质疑、解疑中培养创新能力。例如:我在教学《鸟的天堂》这一课时,我是这样这样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进行质疑的:“同学们,你们看到课题后有什么想法?”于是全班同学便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如:我想什么是天堂?“鸟的天堂”在哪儿?为什么被称作“鸟的天堂”?我真想去看一看“鸟的天堂”是什么样子?……就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整堂课的气氛显得很活跃,学生们情绪高涨,尽情发挥自己的潜力。
从低年级开始,就应该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主要从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心方面入手,平时我深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不断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对学生而言,他们所经历的每一次评价和测试,都是建立其自信心的好时机。对于学生的每一次评价,我都注意呵护他们的自信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的欲望。教师每天不断地给学生心灵浇灌、滋润,并帮助他们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之中。
三、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爱因斯坦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创造性想向对于创新能力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任何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想象能力是衡量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在教学中,教师要潜心寻觅教材中的可想象因素,找到切入点,让学生展开想的翅膀去遇见未知,憧憬未来,使他们在想象中学会创新。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文章的理解就越有创见。譬如:我在教《狼和小羊》一课时,让学生自由的想象:“小样被狼吃掉了吗?请同学们给故事加个结尾。”学生们兴趣盎然,打开了思维的闸门,很快地就编出了好几种故事的结尾。多数学生想象小羊急中生智,想出了逃脱的办法,没有被狼吃掉或反而把狼打死;也有的学生设想:小羊太善良了,跪在地上求饶,结果还是被狼吃掉了。总之,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结尾,在学生们的脑海中诞生了。有许多课文内容学完后,往往余味未尽,可以拓展延伸,只要加以正确诱导,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习惯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一生就能受益无穷。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学习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过程。由于学生的气质、智力、基础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学法的适应性上也有差异。所以在总结课文时,还应该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说说自己采用了那些学习方法,其中什么方法效果最好,就把这些方法分类积累起来。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后,我就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运用,鼓励学生创新。又如:我经常选择一些优秀习作,让每一个学生都自由地综合选择最佳的学习方法自学,然后汇报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收获,再组织全班学生讲评谁创出的学习方法最好,谁的收获最大。这种比赛,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你,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相信,只有我们不断地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将来在社会现实生活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综上所述,在不断改革应试教育弊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让我们时刻铭记“坚持创新、勇于创新”,使教育成为一片培植孩子创造思维的沃土。这虽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但只要我们大胆尝试,勇于探索,用自己的智慧,定能让小学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广阔天地。
蔡凤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