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级 大文化

  摘要:班集体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实现成长的重要基地,也是学生学习、生活、发展的直接环境。一个优秀的班级会给予学生良好而深远的影响,提高学校班级生活质量和建设班集体,历来是学校工作的重要任务。然而,一个优秀的班级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依靠全班学生和任课老师按照一定的教育目标和任务,根据一定的教育计划和要求,共同努力逐渐形成的。要把班级建设好,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班级文化。

  关键词:班集体;教育教学;文化

  一、班级文化的含义

  班级文化是指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班级师生通过教育、教学与实践活动,所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小学班级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一旦形成,就能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班级文化的基本内容

  班级文化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物质文化是能看得到的,例如班级桌椅的摆放、教室布置、学生着装等。它虽然是表面的东西,但很重要,因为它直接体现着班级的外在形象,影响着班级的精神风貌,左右着班级的外部评价。精神文化指在表面通过眼睛不能看到,要深入进去才能看到,主要表现在班级的规章制度建设,班级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等。

  三、班级文化的作用

  班级文化在班级管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导作用

  班级文化就像一位导游,不使每一个游客迷失方向,引导着全体同学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一个班级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鼓励什么,限制什么;喜欢什么,讨厌什么都应十分鲜明,这是保证正确方向的前提。

  (二)凝聚作用

  班级文化是最好的黏合剂,能使学生彼此合作,同心协力。例如在班级面临关键时候或遇到重要事件时,同学们愿意挺身而出,而不会出现“临阵逃脱”“我不干了”的情况,不会形成“无人问津”的局面,这都得益于班级文化的魅力。班级内部的凝聚力是由班级文化氛围营造的,当学生高兴时,班级为他分享快乐;当学生不开心时,班级为他分担痛苦,及时为他送上关怀和帮助,这样就会大大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三)规范作用

  班级文化的规范作用就是约束作用,它制约着学生的行为。这里的规范更多指的是一种无形的、理性的和全面的约束,能真正赢得学生人心的约束,而不单指硬性的上墙制度。

  (四)激励作用

  激励就是激发干劲,从而更加主动、自觉、积极地去做某件事情。如果一个班级文化以人为中心,形成一种人人受重视,人人受尊重的文化氛围,那么这个班级的干劲就士气冲天,这就是一种“无形的精神驱动力”,这比物质激励更有效果。

  四、班级文化建设的途径

  通过我在组织开展活动中与学生接触,在工作中与班主任老师交流学习,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根据本班学生特点和教育需要来设计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

  我们正处于一个互联网+的时代,纷繁的知识和信息进入少年儿童的视野,他们的见识更广,思想更活跃。面对着这些个性鲜明的孩子,如何让他们在错综复杂的社会里面传承我们国家的优良传统,这需要我们老师来对这些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帮助。所以我们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的时候,要和孩子们一起制订适合本班特点的班级文化建设目标,让孩子们找到自己奋斗的方向。例如我校曾经有一个班,一年级入学后经过两个月的相处,孩子们就在校运会中夺得了年级第一的好成绩,大家都很兴奋,于是班主任就趁热打铁,经过和孩子们的沟通,把该班的班风定为“团结、进取、积极、向上”,并把这几个字放在教室黑板上面的正中间。

  (二)平时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现在的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父母对他人对社会要求高而多,对自己要求低而少;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别人应该为我做什么,而很少考虑我应该为他人为社会做些什么;他们权力意识强而义务感责任感弱。所以老师一开始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例如,有的班级制订了《保洁轮值制度》,让每个孩子都有事情干,包干到个人。并且老师自己也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看见教室某个角落收拾不干净,就动手收拾;见到地上有一片纸,就随手捡起来,处处以实际行动为学生做好示范。这样便促使他们每天认认真真地打扫卫生,平日时刻注意环境保洁,小主人的意识就这样在他们的头脑生根。

  (三)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能力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没有养成与其他同学合作的习惯,与其他同学交流也存在欠缺。所以老师要在班级文化的建设中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能力。可通过建立小组,小组成员通过积极互赖、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社交技能的适当使用、个人与小组的责任等培养小组成员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可以从关心身边的事、物开始。比如关心他人,从关心自己的父母开始,关心身边的人,关心班级,关心学校,关心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兴旺,关心人类的前途和命运,进而关心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上的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等问题。

  (四)精心设计、组织有效的集体活动促进班级文化建设

  开展有益的班级活动,可以更好地促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理解,增强学生对班级的归属感。有的时候,由老师根据孩子的近况来定集体活动内容;有的时候,还可以由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定出题目,自己搜集资料。

  一般来说,要设计内容充实、贴近学生生活、充满趣味性的活动才能吸引学生的参与。比如,有的班级设计了“集体生活真快乐”的班队活动,形式上,采取让孩子们“说一说”、“画一画”、“演一演”在集体里发生的快乐的事情,让他们感受到这个集体的快乐生活,让孩子学会适应集体生活,进而培养孩子们的集体责任感。

  另外,我还注重利用重大节日和传统节日来开展各项专题活动,把专题教育和班级日常教育结合起来。比如有的班级在“重阳节”,让孩子自己上网了解这个节日的来历,让学生夸一夸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从中发现家人的辛劳,了解家人给予自己的无私的养育之恩,更认识到他们无形的付出让自己衣食无忧,让孩子懂得感恩。把感恩教育与传统节日文化有效整合,这样既让学生了解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对孩子的人际交往等方面进行了培养。

  总之,班级文化就像春天的阳光,它使每位同学感到温馨、温暖、快乐,使班级井然有序、一枝独秀、充满生机,使学校充满文化氛围、文化底蕴和育人特色。有什么样的带头人,就会有什么样的团队。让我们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打造出富有自己鲜明特色的班级文化,给孩子们指引正确的前进方向吧!

  周承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