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数学课堂教学的体会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现代教育,课堂教学,教学质量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2-03 10:19
近几年来,高考和课程改革在不断地进行,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很多教师都重视课堂教学的革新。目前的数学教学主要还是为了应试教育,根椐现有的经验,老师把知识机械地传授给学生,不如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积极地探索知识,从而形成一定的数学技能,数学改革不在于降低数学分值,而在于怎么考和怎样学的问题。
新课改的愿望是很好的,可是前景还是令人担忧的,我们要不断地学习与实践,在教学中不断地反思而成长。针对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我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对于一个问题不让学生思考就说出结果,学生很快就忘了,以后遇到同样的问题还是不会做。我们要求学生自主地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全面理解掌握知识,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1.提出问题,创设情景
上课开始的时候,我们可以创设问题情景提出问题,不断激发学生的热情,进行自主学习。例如,在学习椭圆的时候,我会可以提出问题:“在你们的身边,有哪些图形是椭圆?”,学生主动将所预习的椭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索的热情,他们有的说鸡蛋,有的说地球赤道,有的说天体运行轨道,我肯定了他们的想法,又指出了二维平面和三维空间的区别,学生从中领悟到了相关知识,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提升思维,全面发展
我们不只满足于学生能够解题,还要求学生能够把解体的思维过程说出来,不死搬硬套,学习起来就会越来越灵活。例如,在解题的过程中可能有多种方法,我们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方法的优劣。在进行应用题教学中,我注意要求学生口述应用题事理、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是什么。数学本身存在着许多有趣的规律,我们引导学生形成思维,让学生日后能够感受到数学思维的作用。
3.动手操作,实践数学
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在生活中不断地实践数学。例如:在教学:“空间几何体”时候,引导学生在课前做出锥体、柱体和台体,学生边拿着自己的成果边听老师讲解,上课的时候拿出来展示成果,不时地思索:“他们有什么特点?他们有什么区别?”,通过学生亲身动手实践,参与数学活动。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新的知识,又能通过实际操作来探究数学方法,培养了良好的探究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在旧体制的教学中,老师讲道理占用了大量的时间,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互动必然是双向的,不是单向的,一定要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当学生走出校门时,这种合作学习的能力会让学生终身受益无穷的。
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呢?
1.创设氛围,分层教学
我们要不断地更新观念,采用新老教法相结合进行教学,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学生创设出能够有合作的群体,例如,对于文化班与特长班,可以灵活地安排不同的策略,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我们要让每一类学生都有事能做,都能体验达标的快乐,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刺激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才能使所有的学生从知识和技能方面得到普遍的提高。
2.班内分组,加强合作
对于一个班级,我们可以根椐学生的情况分成8-10个小组,上课的时候,学生先自主学习一些时间,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时间。接下来,大家可以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的想法,听取别人的意见,综合起来形成一个共识。如果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标记出来,等着全班同学共同探讨,等着老师的讲评和分析。通过这种合作学习,学生学会了思考与交流,学会了合作学习,这种活动使学生能主动地探讨数学问题,对数学知识记得很清楚很牢固,学习起来也很有源动力。
3.注重方法,促进合作
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时候,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方法,我们对于一些不怎么好理解的问题,有一些难度需要作一定推敲的问题,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解决的方法,小组派代表阐述小组观点。我们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从学生的讨论效果出发,灵活地调整阶段的教学内容和进度,教师应该以肯定和赞美的态度对待学生,加强师生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
三、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应用数学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在近几年的高考卷中,数学建模有着相应的体现。我们应该站在构建数学模型的高度来实施应用题教学,构建数学模型有三个步骤:①建立模型:实际问题→数学问题;②数学解答:数学问题→数学解;③模型检验:数学解→实际问题的解决。
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呢?
1.联系生活,增强意识
两千多年以前创立的欧几里德几何,17世纪发现的牛顿万有引力定律,都是科学发展史上数学建模的成功范例。数学应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在物理和生物的任何现实情形,无论它是天然的或是人为的,只要它可以用定量的术语来描述,就能够通过建模使它服从解析的规律。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随着电子计算机的飞速发展,数学建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有了这种意识,学生才会有提高自己的数学建模能力的欲望。
2.加强阅读,分类建模
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才能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这就需要学生要有一定的阅读能力。高中学习了函数模型、方程模型、几何模型、三角模型和数列模型等等,在学习直线方程的时候,可以阅读物理里面的平面镜反射原理,在学习指数函数的时候,可以阅读买房贷款的计算方法。学会用熟悉的解法和技巧来解决问题,做到事事有所依据,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很有作用。
总体说来,学生喜爱数学,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这不仅能克服厌学现象,而且能激发他们学好数学的内部动机,这对学生素质训练有着极重要的意义。新课程改革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工程,我们要能真正地沉下心来,继续总结和深化推进新课程改革,深化落实素质教育,做到基于历史的深度反思,将集体的智慧与个人的特长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创新教育与特色教学。
谭冬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