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信息产业的不断进步,国家对于教育形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高校必须努力适应时代的发展步伐,调整教育教学体系,将信息技术合理应用于课堂教学当中,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应用分析;策略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技术已被各个领域所广泛的应用,而数学本身又是一门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抽象意义的学科,如果老师在教学过程当中不能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那么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因此,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有机的结合则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笔者就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一、什么是信息技术

  所谓的信息技术,从普遍意义上讲是指通过计算机和现代的各种通信手段进行信息采集、信息传递和信息处理的过程。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比如,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掌握国家的有关动向、了解人们身边的大事小情等等。这些都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分不开。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处于一个自我约束相对欠缺的阶段,而且数学又是一门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的学科。如果老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不能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那么很容易会造成学生的厌烦情绪,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因此,在小学课堂教学当中老师大多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进行授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更倾向于感性的认知,而多媒体教学恰恰是将动态的图片与有声的文字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二)化静为动,丰富课堂教学

  小学生处于一个感性认知的阶段,图片和音乐有利于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并且能够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信息技术在教学当中最开始的应用就是多媒体教学,它可以将图片、语言、文字和音乐融为一体,图文并茂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点。况且对于数学这种抽象性的学科,单纯靠老师的说教是难以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内容的,但是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公式的推导,理论的形成都以动态的形式表现出来,就好像学生在家里看动画片一样,自然激起了学生认识新知识的动力和热情。例如,老师在传授体积单位的相关知识的时候,同学们不清楚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间的关系,于是老师就利用此方法设计了一个动态的展示。图中有一个大的正方体(以分米为单位),它是由1000块体积相等的小正方体(以厘米为单位)组合而成的(下文用AB来表示)。这时老师鼠标轻轻一点,大正方体和小正方体就开始了对话:“为什么我总要和你呆在一起呢,我要自由”A说,B说:“你是我的一部分啊,没有你就没有我”但是A不听它的任何话,1000块小正方体纷纷从B的身体离开,变成一个个单独的个体。这时从远处走来了C(立方米),小A觉得兄弟们都各奔东西留它一人太孤单,于是就对C说:“我们能做朋友吗?让我成为你的一员吧”。C却冷冷的说:“等你什么时候变成了立方分米再说吧”。通过这种方式让同学们更直观的认识到立方米、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教学质量。

  (三)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当中,一个概念、一个理论的阐述往往要占用课堂很大一部分的时间,甚至还要反复的重复。这样不仅让老师觉得疲倦而且也让同学觉得厌烦。通过多媒体这一信息技术,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将复杂的问题以动态效果展示出来,化繁为简,让同学们理解起来更容易而且印象也更加的深刻。其次,信息技术能够模拟仿真,将抽象的概念转变为直观的图解,化难为易,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和理解上的难度。

  (四)将理论延伸到实际生活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当中,老师往往只注重课堂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很少将生活中的事物与课堂理论相结合。从而数学才会让学生觉得与自己的生活有距离感,无法体会到那些灵动的符号的趣味所在。而信息技术则大大改善了这一问题。例如,老师在讲圆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时候就播放了许多生活中我们常见的与圆有关的事物。例如,同学们喜欢吃的棒棒糖,奥运五环,圆形草坪,还有圆形戒指,养鱼池等等。看完之后,老师说:“假如围绕草坪跑一圈,一共是多少米?鱼池直径6米,围绕它走一圈那又是多少米?围绕草坪跑一圈的米数是围绕鱼池走一圈的几倍?”这样层层的设疑,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将数学理论生活化,拉近了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贯彻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三、信息技术的应用策略

  (一)考虑每个同学的特点

  从课堂教学和反馈的情况来看,大家不难发现,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因此,在知识的接受和使用方法上自然也不尽相同。因此,老师必须要认识到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当中是为学生服务的,要以学生为中心,老师要在充分了解每个同学的特点之后,选择适合的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于教学当中,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考虑数学学科的性质

  数学是一门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意义的学科,因而大量的练习和总结必不可少,为了保证学生不产生厌学的情绪,老师就需要另辟蹊径。比如,老师在讲述数学图形的相关知识的时候,可以通过多媒体将有关知识与生活中具体实例相结合,比如三角形在路牌上的应用,手机的形状等,这样会使教学的内容变得更加具体形象。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于生活并指导实践,任何学科都不能脱离生活而独立存在。

  (三)趋利避害

  信息技术的发展是把双刃剑,它在丰富了课堂内容的同时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加大了老师的工作量,而目前小学校园教师的人员分配大多都是一名老师要身兼数职,要负责多个班级的教学。备课时间紧迫,因而导致老师课堂上所呈现的都是以往的教学经验所体现的内容,教学的目标和课改要求有冲突。因此,老师必须避免这一问题的产生以免给学生造成学习误区。

  结语: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课堂教学整体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有利于教学结构优化,而且以信息技术的手段可以充分地展现数学世界的魅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轻松自在地畅游。

  参考文献

  [1]范金进.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浅析[J].才智,2015(23).

  [2]吴小凤.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思考[J].学周刊,2014(04).

  [3]范青.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02)

  夏海滨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