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初中历史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是我校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在我校兴起了学习高效课堂的热潮。什么样的课堂是高效课堂,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通过我观看光碟、听公开课、查阅网络资料,我认为一节可以称得上高效的课,必须达到:在教学活动中,用最少的时间、投入最小的精力,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换句话说就是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得尽其所用。教学的效果不是看你教多少,有没有教完内容,教得认真不认真,而要看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讲得很多,讲得天花乱坠,也是无效学习。

  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历史课程问题式教学法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

  一、巧设问题情境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进而产生认知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倾向,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历史教学中很多问题的提出可以和创设情境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设置问题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可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影视作品创设情境,如在上七年级上册第6课《对外友好交往》一课时,笔者就利用了学生都非常熟悉的电视剧《西游记》创设情境。这一情境的设置,使学生感觉到其实历史并不是那么枯燥乏味,它与现实是紧密相连的,并能为现实服务。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不能为了迎合新课程教育理念,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结果只是追求了表面的形式,实际上却远离了新课程的要求。因此,一定要针对有意义的历史内容进行情境设置,同时情境设置要得当。

  二、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大胆质疑

  我国古代教育家张载说过,“学则须疑”,朱熹也说,“大疑则大进”。因此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大胆质疑。对于学生来说,能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效。因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才会促使学生去思考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时新知识就会产生,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也得到了更好锻炼。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改变以往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留适当的时间给学生自己看书,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笔者在上《“秦王扫六合”》这一课时就做了这样的尝试,结果证实课堂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学生提的问题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能直接在课本上找到答案的,如“秦朝是哪一年建立的?都城在哪?”对于这一类问题,可以请学生直接作答,实际也是完成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这样的方式可能要比教师讲述效果更好,学生记得更牢。二是课本上有答案,但必须经过概括归纳的。如“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对于这个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军事几个方面进行概括归纳找出完整答案。三是课本要完全找不到答案必须经过分析理解的。如在讲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的原因十,课本上只是简单的交代是“影响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学生可能对影响各地经济文化交流的原因不能理解。对于这类问题,教师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去分析理解问题。以解释“货币的不统一为什么会影响各地经济交流?”这一问题为例,教师可以设置一个问题情境“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假如生活在原来齐国的一个商人到原来的楚国去买一批货,他用原来齐国的货币去付货款,对方会接受吗?”这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就能回答出来,“肯定不会接受,因为两个地方的货币不一样”通过这样分析是学生很容易理解“货币的不统一为什么会影响各地的经济交流?”另外,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质疑,教师应该耐心的讲解,不能因为问题超出学生该掌握的水平就以“这样的问题考试不会出现,不需要掌握”之类的话了事。例如,在学习《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一课时,有一位学生提出问题:“既然肯定文天祥抗元的爱国精神,为什么又要肯定元朝的统一呢?那不是自相矛盾吗?“这个问题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具有相当高的难度,这时教师就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给学生“释疑”。虽然问题是由教师解决的,但是在教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在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能举一反三。

  三、提问要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

  历史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高度重视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指导和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学习方式。同时历史课程目标还强调,历史教育的关键并不仅仅在于让学生记住多少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学会认识历史的方法,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从而为学生人格、个性和学习潜力的健康发展与提高提供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开放性、启发性,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以达到上述课程目标。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其中大运河开通的作用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如果只是提出“大运河的开通有什么作用?”这一问题,学生很容易能在教材上找出答案“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这样的问题不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如果换成这样的问题:“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唐规模最大、耗时最长的工程建设项目,对隋唐之后的中国历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对大运河的开凿,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大运河开通以后,南北交通方便多了。它的开通是件好事’;也有人认为‘开运河对当时劳动人民不是什么好事,是沉重的徭役负担’。上述两种观点哪种是对的?你是怎么评价大运河的开通的?”这样的问题紧紧围绕教学难点,同时具有开放性和启发性。在积极的思考和探究争鸣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发散性思维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从特定历史条件观察历史事件和全面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如何把历史课堂上成高效课堂,这就要求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实践与反思,才能把历史教学搞得最好,我要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成为高效课堂的实践者,新教法的尝试者。

  岳文彩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