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与有味性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文言文,课程改革,高中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2-03 09:56
摘要:文言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位置,教师能否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让文言文教学有效与有味并存。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往往会“重言轻文”,把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肢解得索然无味,犹如鸡肋一般,弃之可惜,食之无味。学生觉得枯燥,无用,对文言文学习几乎没有兴趣,教师教授文言文方法单一、教学效率低下,这使得师生陷入了迷茫的境地中。基于毕业后三年的教学经验,以我自身的困惑为出发点,本文结合高效课堂的理念,对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无效与无味等问题进行初探,谈谈自己对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与有味性的看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有效性;有味性
课程改革的主要阵地是课堂教学,面对高考改革的种种讨论,语文教学站在了风口浪尖上。作为中华文化璀璨的明珠,文言文教学本身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文言文教学面临的尴尬境地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对文言文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由此可以看出对文言文教学应该注重的两个方面:基础的文言知识和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的能力。对学生来说,基础的文言知识是枯燥的,初步的文言语感也因枯燥的文言知识以及令学生头疼的背诵而消失。对教师来说,要讲好文言文首先做的是疏通文意,这样的一个环节其实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如果学生连文章的意思都弄不清楚,又怎么会去体会文章的感情,但是最后文言文的讲解,陷入了千篇一律的模式中:导入——作者介绍——背景介绍——疏通文意——总结写作特点,当然还不能忘记最重要的任务——落实文言实词、虚词。按照课时安排,篇幅较长的文言文一般在第一课时把相关背景介绍清楚,接下来就是分段来进行疏通。对于基础好一些的学生可能不需要这样做,但是对于基础相对差一些的学生,教师会花大量时间来进行疏通文意。这样做文言文课堂就变成了边翻译边记文言知识,最终文言文的美感或者感情也就被有模式的机械的讲解而肢解了。教师面对昏昏欲睡的学生,也会感觉有心无力,最终就形成了学生不爱学、教师不爱教的局面。
二、高效课堂与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1.高效课堂的内涵及理论依据
高效是实现教学活动的效益最大化,包括教学效果、教学效率和教学效益三个方面。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工作,会根据学生的学情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也会根据教学内容的多少也会对课时进行安排。
高效课堂遵循建构主义理论的要求,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充当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尝试理论也对教师在教学中给予一定的启发: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地去尝试,在尝试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构建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充当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但是高中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现在我所任教的学校每节课为40分钟,所以教师要对课堂进行有效的规划,减少在课堂上耗费的时间。于漪老师说过:“课堂不只是教师展示的场所,它也是引导学生思考的场所,实践语言文字的场所,要让学生亲自实践。”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直处在主宰的地位中,不讲课程的重点,就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夸夸其谈,不仅会使得教学效率低下,也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久而久之学生会由主动变被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我们设身处地地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时,我想我们也不会喜欢老师在讲台上占据几乎所有的时间进行“说教”。所以我们除了明确自己所应该扮演的角色之外,还要还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能够在平等的环境中愿意和教师进行更多的交流,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时间走进文本。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由于文言文距离学生生活时代久远、文言语法知识多而且难以理解等特点,往往选择串讲方式帮学生扫除阅读障碍。为学生扫除阅读障碍没有问题,但是在扫除障碍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因为时间的原因或者是认为学生能力不足而放弃了让学生自己去为自己的学习扫除障碍的过程。师生应该是彼此信任的双方,我们应该试着在课堂中适当放手让学生主动去获取自己所需的“猎物”。
教材的编写应该是符合一定的规律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会按照制定的教学计划进行。但是我们也可以适当地对于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可以让学生选择出自己感兴趣的课文,教师把关,有选择性地进行取舍,这样应该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三、文言文教学有味性的回归
深圳市教科院中学语文教师教研员程少堂老师提出了语文味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或许我们可以理解语文味为趣味和美感。对于“咬文嚼字”的文言文来说,的确需要“味”的回归。《新课标》对语文的本质特点也做了明确的说明,即强调“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人文性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前文中《新课标》对文言文的要求中,仅仅提到了注重对学生基础的文言知识和文言语感的能力的培养。我们应该改变文言文教学“重言轻文”的现象,为学生还原一个有味的语文课堂。
有味的文言文教学需要教师勇于创设情境。情境教学就是运用具体生动的场景,以激起学生主动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别开生面的导入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中,导入环节在没有领导、老师听课的情况下经常是被省略的,代替的往往是“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这样的教学一开始就没有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又怎么会继续听呢?对于一些特殊的文言文还可以通过美读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比如有的老师在讲李密的《陈情表》时,在学生的“以意逆志”之后,学生设身处地地读,教师适当的泛读之后,学生就能理解出李密入朝做官后对祖母的担忧,对君主的忠诚,对忠孝不能两全的无奈等情感。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进行图文渲染,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感受文言文的意境,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对于学生头疼的背诵问题,我想在教师有味的课程之后,学生会主动地去背诵自己喜欢的文章。或许举办一些活动也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我一直在向我的学生推荐《中华好诗词》节目,也制作了背诵卡片、答题卡片等,在适当的时机,为学生举办了一些背诵比赛等活动,学生的背诵热情高涨。
情境教学能够让文言文教学更加有吸引力,但是我们也要遵循适度的原则,我们不能顾此失彼,把语文课上成了音乐课、舞蹈课等。
四、总结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指导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我一直喜欢李镇西老师说的“语文课应该飞扬着激情。不能设想语文课仅仅是词语解释和语法分析,而没有对学生心灵的抚慰或激荡。”所以我希望文言文教学在有效的基础上又具有有味性。教学中明确目标、把握重点、合理安排好课时和教学进度、适当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在我们的课堂上放飞自己的心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04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364
[3]程少堂.语文味的成长史[J].语文数学通讯,2008.05/B,11.
[4]方新良.高效语文课堂的教学策略[J].语文天地,2011,(8)
[5]陈明彦.浅谈创设高效语文课堂的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1,(28)
解凤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