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科学中年级实验探究的有效性

  摘要:小学科学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实验探究教学日益受到重视,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但是,在一些科学实验课的操作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无效或低效的现象,如课堂纪律一片混乱,学生“放羊式”的探究,小组内成员之间争夺材料的吵闹声等。笔者认为,这是因为对探究式的实验教学理解不深、不透,从而导致的无效实验探究,这与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在实质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关键词:小学科学 中年级实验 探究

  什么是有效的实验探究呢?它是指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就其发展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实验探究的有效性是通过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科学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是:提出问题—形成假设—设计实验—制订计划—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形成结论—汇报交流。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能锻炼和培养分析能力和想像能力;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能培养学生动手、观察记忆能力;同时教师还应设计各类开放性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敢于依据客观事实得出结论,敢于接受不同的意见修正自己的观点,敢于动手发明小创造,能养成探究性学习的习惯,直至形成一种内在的素质。中年级学生正出于一个转型期,俗称“三猢狲”。一方面他们充满激情和热情,另一方面,他们的情感又极易受外界影响,易冲动。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探究实验的效率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这就直接影响了教学目标的的达成。

  一、学生探究实验教学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1.科学实验中时间分配的比例问题

  一般教师在实验课上提出问题后,给学生留一定的时间来讨论,但是往往时间到了,学生仍然在讨论,给出的答案一般跟实验无关,这样教师就要再给学生留时间,并要求学生自主选材,快速实验,然后得出结论。

  科学课探究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小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在探究中会转移注意力。导致实验时间难以控制,因此科学探究活动既要安排好时间又要保证科学实验探究的有效性。

  2.对探究实验的兴趣浓厚,但实验目的性不明确,缺少切实可行的计划

  2.1 把“玩”看作科学实验的兴趣体现

  学生在小学阶段“玩”的兴趣占据主导地位,实验教学为他们提供了玩的机会,丰富多彩的实验更深深吸引了学生,因而大部分学生对科学课的实验活动非常感兴趣,实验成为他们对科学兴趣的源泉。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于实验常常停留在“玩”的层面,在经历真正意义的探究时兴趣就消磨殆尽了,有时课堂上看似热闹,人人都在动手,但是最后竟还不清楚开展实验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实验玩的开心玩的高兴但是收获却甚少。

  2.2 把“乱”看作是科学实验的本质特征

  现在小学的班额大,再加上小学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活动空间又那么小,开展探究活动往往会出现乱的场面,致使在较短的时间内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时非常费劲的。

  当教师根据教材拿出学习模型时,学生对学习模型非常感兴趣。学生实验时只顾好玩,不听教师指导,教师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课堂纪律乱,使探究活动流于形式,学生做完试验后扔一无所获。

  3.分组不协调,组员不合作,缺乏积极性。

  学生探究活动往往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但由于学生认知上的差异、性格上的不同和探究能力上的高低等原因,真正参与科学探究的学生只占少数,小组活动中,个别学生承担全部探究任务,成了小组探究活动的主角,其它学生成了观众的现象不在少数。有调查发现,大部分小组都反映了合作中分工不协调、学生不听从安排、学生无视探究活动等现象,这样就使实验探究效果打了折扣。

  二、构建实验探究有效性的策略

  1.提供充足的探究时间

  我们课堂只有40分钟,时间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保证,没有充足的时间,学生的科学探究就会流于形式,走马观花,更不要说有效了。教师要控制自己的讲解,减少无谓的演示,留出足够的时间安排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不仅能力强的学生要有时间探究,探究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也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活动。所以,教师必须把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动脑的地方所花的时间考虑进去,充分保证学生的探究时间才能提高科学探究实验的有效性。

  2.加强实验目的性的认识,提高实验探究针对性

  教师必须先认真研读科学教学大纲,了解各册教材中的实验安排的目的,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要先对学生进行实验目的性的教育,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在做实验,实验中可能会出现什么结果,怎样才能让实验更准确,怎样才能让我们看得更加清楚等等。使学生懂得做科学实验很有趣但却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不能有半点马虎,我们的实验活动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是一项严谨的科学研究活动。

  3.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充分调动探究活动的积极性

  在探究实验教学中,应该改变过去那种固定小组,统一实验方案,统一实验材料等学习方式,合作小组基本由兴趣相同的学生自愿组成,研究方案的制订、研究途径与手段的选择,也都由小组学生按自己的意愿去完成。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知识、习惯、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应合理搭配,使实验能力强的学生得到更大的进步,同时也使实验能力相对弱的同学,得到及时的辅导和帮助,获得锻炼和提高,充分发挥实验小组对实验教学的作用,增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交往和信息交流。

  4.强调实验过程的评价,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

  对于科学探究活动的评价应重在学习过程,重在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获得感悟和体验,根据每一个学生实验的参与程度、实验操作过程、实验中的表现、实验记录情况、能否有自己的见解、是否还能提出其他问题等内容进行评价、教师可制定量化的评价表,也可用定性的语言作出评价。同时在学生中进行自评和互评,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反思、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有助于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气氛,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学习科学就会积极主动,探究的习惯也会慢慢养成。

  总之,一切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来展开,学生的地位与价值获得了充分的尊重与肯定。有效激发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创造力以及创新性,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积极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创新性的培养,同时必定会使学生的综合能力获得全面提高,终身受益。

  高艳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