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信息技术,初中历史,教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9-01 14:48
摘要: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再现历史情景,让学生参与和研讨中掌握历史知识,可以归纳总结史实,营造一个形象、直观、活泼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和谐、逼真的教学环境中感受、理解知识,进而实现知识的迁移,能够让学生在演绎“ 历史” 中自主学习,激发了解历史的兴趣,实现学生与“ 历史” 互动。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历史 教学
一、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可以将各种不同的知识信息,如图片、动画、文字、数据等知识载体有机的集合在一起,进而展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使抽象的历史概念、原理、历史场景变成赏心悦目的画面,对学生进行多种感官刺激,营造一个形象、直观、活泼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和谐、逼真的教学环境中感受、理解知识,进而实现知识的迁移。
历史承担着培养学生分析历史、借鉴历史,培养学生爱国情操的任务。传统历史教学最棘手的问题就是调动学生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材料的容量问题。培养学生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分析历史的能力需要广泛的涉猎,历史的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单靠一两天、一两次的识记、理解、强化训练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由于所承载的信息量、内容、训练与学生的个性发展很难有效地结合起来,而计算机不但能储存大量的信息,还可以随时检索和显示所需的知识。利用信息这一平台,我们就可以轻轻松松获取我们所需的知识。这样就能把学生带入学、议、评、练四者皆有的课堂,对培养学生敏捷、严谨、周密的思维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将起到重大作用。
二、关于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思考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直观激趣;2、情景渲染;3、补充资料;4、快速反馈;5、知识系统化。
1.直观激趣。
过去,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大多采用口述和黑板展示等手段,形式单一,内容单调枯燥,教学效果不佳。历史课堂中引进信息技术,借助网络资源,采取展示事物图片、文献资料、历史地图、历史纪录片等形式把历史情景、历史场面,直观、生动、逼真的展示在学生的面前,有效地增强了历史知识的感染力,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如在教学《秦朝的统一》一课时,制作一份秦、韩、赵、魏、楚、燕、齐七国的割据称雄的动态地图,通过变色的方式,在多媒体上动态模拟秦陆续灭六国、统一天下的过程,同时配以雄壮的背景音乐,然后插入秦始皇的镜头,很好的解决了语言和挂图难以直观、形象再现的问题,形象的渲染了“秦朝的统一”的历史场面,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情境渲染。
历史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定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历史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现象,促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方法。创设历史情境对突破教学难点有很大帮助。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组织历史教学能更好的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积极性,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突破难点,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提升。如教学《鸦片战争》时,利用电影将清政府后期的现状、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开始、三元里抗英斗争这些历史画面展示给学生。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英国要向中国输入鸦片?当时世界生产总值第一的中国为什么会在这场战争中落败?学生在一幅幅鲜明生动的图像刺激下,集中注意力,深入思考,积极讨论,在愉悦、激烈的学习环境中,从多个角度认识历史规律,不仅较清楚的了解战争进程,历史发展本质,更掀起了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
3.补充资料。
历史具有过去性,提供相关的图片、音像等资料,可以使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知识巩固度明显提高,思维也更加敏捷。所以,在介绍历史人物时,可适当补充该人物的画像、照片、手迹、名言或代表作品;介绍历史文物、古迹时,最好能展示真实的文物、遗迹图片;在介绍历史事件时,可播放相关的音像资料。多种感官的冲激,让学生形成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资料,不仅帮助学生理解课内知识,而且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能力。如教学《甲午中日战争》时,可以补充邓世昌所驾驶战舰的资料,北洋舰队硬件设施的建设情况等帮助学生理解课内知识。另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学习网站,便于学生在互联网上搜集信息、拓展视野。对学生学习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4.快速反馈。
学生个性差异,学习情况不同,特别是在解决问题中会有不同的想法、思路。面对同一个历史问题,若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将有利于历史问题的解决,也有利于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很难做到使学生的不同回答得到及时地反馈,照顾到每个学生历史学习。教师给出问题后,虽然在教室中巡视,只能匆匆忙忙看几个学生的答题思路,看不到更多学生的聪明才智,学生间也难真正实现思维的碰撞。而采用了信息技术,师生、生生间可以搭建及时交流的平台,教师还能利用投影等实物展示平台直接显示并放大不同学生写在练习本上的解答,可以使学生看到同学的原始解答情况。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泊”。课下学生做完作业,特别是探索性的,思考性的问题还可通过网络平台和教师、同学交流,若会用一些计算机软件,学生自己即可进行个别检验。运用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完成新授任务,还可以实现快速反馈,及时的查缺补漏。
5.知识系统化。
历史虽然以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爱国情操的任务,但是历史学科知识的学习,时间范围跨度大,知识内容容量多;选择和使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以及如何选择和使用这些学习方法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关键。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系统化、结构化教学”把分散的知识进行串联、归纳、整理,把“无序”知识“有序”地自动组织起来,帮助学生不断消除知识信息中的未知部分,努力扩大知识信息中的已知部分,科学地解决知识点的整体化、网络化和系统化。如我们在复习中国历史的时候就可以将其分为抗争史、屈辱史、变革史等专题。将这些专题的知识点做成表格、知识树等课件提供给学生,不论是识记还是查阅,操作起来都很方便,学生轻易就能把握这些知识体系。
总之,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过程,使教学方式变革了,教学视野拓宽了,教学内容丰富了,这种整合作用巨大意义深远,我们应该大力推进这种整合,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历史教师应努力更新教育观念,在不断提高本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探索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迎接新一轮的教学改革的挑战。
孙立敏
(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凤山二中河北丰宁0683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