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职业道德教育于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之探索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职业道德教育,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中职学生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8-29 12:49
摘要: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教育要为社会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而且更需要这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特别是职业道德。作为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的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并贯穿在课堂教学之中,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为社会打造合格的畜牧兽医人才。
关键词:职业道德教育 畜牧兽医专业 教学 中职学生
一、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现代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畜牧兽医生产企业对于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从单纯的技术过硬转变为全面综合素质的发展,特别是爱岗、敬业、勤奋等职业道德的素质更是成为企业选人的首要考虑条件。这些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畜牧产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影响到其所在企业的社会形象乃至经济效益。实践与探索在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对策,对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培养出一支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需要、德才兼备、知行统一的高素质劳动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畜牧兽医专业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现状的成因分析
在畜牧兽医行业中,相关生产企业的岗位条件艰苦,对于一直生活在蜜罐里头的“90后”来说确实是不小的挑战。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畜牧兽医专业的毕业生进入岗位后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
1.有些学生在家娇生惯养,步入社会后不能独立胜任工作,在从事的岗位上,特别是在养殖企业里怕苦、怕累、怕脏,不能吃苦耐劳而被辞退;
2.有些学生自我认识不足,认为所干工作与自己能力不相符,工作付出和工作报酬不对应,受利益驱动频频跳槽,在岗位不能脚踏实地工作;
3.有些学生工作上有失误或任务未完成就想辞工作,经不起批评,受不得委屈,抗挫折能力弱;
4.有些学生对企业、工作等不能快速熟悉了解,对工作相关情况的认知有一些偏差,主动性欠缺,不适应岗位的工作要求;
5.有些学生在待人接物方面、与同事的交流方面缺乏技巧。社交能力、沟通能力欠缺、口头表达能力差;
6.有些学生缺乏职业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给用工单位带来巨大损失。
通过分析畜牧兽医专业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中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教育理念落后,由于学校片面追求畜牧专业学生的就业率,脚踏实地抓德育实效性的工作开展的比较少,一些中职学校把职业道德教育只看作该专业独立的一门课堂活动,把职业道德教育看作部分人,如品德教师和学生管理者的责任,没有确立全员育人意识。[1]
二是教学内容单调、陈旧,脱离实际,不合学生“胃口”,对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进行比较有针对性的即与畜牧行业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比较少, 导致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目前的职业道德现状不能适合社会的发展以及畜牧兽医相关职业岗位需要。
三是教学方法滞后,不管是职业道德教育课还是畜牧兽医专业授课主要表现为传统讲授式,搞满堂灌,学生的学习也是理论到理论,课堂沉闷、乏味,按照教学计划进行管理,完成教学任务及考试。教学中,要求学生去记忆和掌握一些抽象、僵化的概念、规范规则,而对现实的畜牧兽医本行业的职业道德现象和问题弃而不理。
四是忽视学生职业道德实践的主体地位。由于近年来畜牧专业中职学生招生门槛低,进来的学生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厌学情绪浓,职业道德教育情况更趋严峻,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消极被动的接受地位,失去了自身内在热情与主动,也失去了学生主体职业道德知、情、意、动、行的实践过程,致使职业道德教育难于内化为学生的内在职业道德意识和职业道德能力。[2]
五是教学脱离职业实际,不重视教学与职业实践的紧密结合。畜牧生产企业中和社会上许多生动的案例,上不了讲台,不能直接面对面地与学生交流;学生走不出校门,缺乏实践参与以及向企业和社会延伸的机会。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的僵硬、不变通使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教学实效性差。
三、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探索
畜牧兽医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可以说是问题不少,但总体来说还在不断完善、发展,我们应该继续加大研究力度,在这样一个社会转型发展和职业教育改革的时代,不断锐意创新,探索新方法,不断完善教学内容,理清思路,增强责任,在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促进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不断走向成熟,取得成就。其中寓职业道德教育于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之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因材施教。
由于各门学科的性质和内容各不相同,因而各学科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也就各不相同,所以每个教师都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并根据自己所授课程的内容、特点和需要,精心筹划、巧妙安排,使职业道德教育与本学科内容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同时必须紧密结合学生思想品德的实际状况,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水平和科学。[3]
如兽医药理学讲授抗生素时,通过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青霉素这一事例,说明偶然性蕴藏着必然性的道理,并通过这一事例的教育,使学生们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勇攀畜牧兽医高峰,让他们认识到:要使自己在畜牧兽医学领域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和有所创造,必须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认真负责,脚踏实地,那种好高骛远或者马虎了事的态度,都不可能在事业上有所作为。
2.实施案例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
根据培养目标要求,首先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是成为高素质劳动者的前提条件或基本条件,否则即使具备了较高的技能水平,也不可能成为受社会欢迎的人才。作为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必须把学生的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并渗透在教学案例之中。[4]
如我在《动物营养与饲料》课程教学中,根据课程特点,从正反两方面对学生进行爱岗敬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首先从我国人民膳食的特点和现状出发,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明确发展畜牧业关系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关系到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大事,从而使学生提高了认识,破除了鄙视畜牧业的旧观念,激发了学习专业的责任感。其次,列举河北“三鹿奶粉”事件、河南“瘦肉精”事件对社会的危害、对人民群众生命的危害,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学好专业,将来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并鼓励他们走致富之路,使之树立起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思想。
3.丰富教学内容,多途径提高职业道德。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把教育从鸟笼中解放出来, 鸟的世界是树林,教育的世界是整个社会生活。”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除了课堂教育、班会教育、岗位教育这些小范围的、针对性强的教育形式之外,还可以在校园内进行一些大型的德育活动。如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和热爱专业等的演讲活动,或听取各行各业的楷模报告会,或邀请从本校毕业后在畜牧行业中有所成就的校友作职场心德的报告等等。
目前学生的在校学习内容比较单一。需要积极创造条件,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将来从业岗位对学生的要求. 根据年级、专业学习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思想品德教育,为学生多创造实践空间,使学生在实际岗位中体验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畜牧兽医人才。也可开展移情训练、角色扮演,培养劳动情感,积累道德体验,增加实践磨砺的广度和力度,进行广泛持久的教育。
4.社会实践,检验学生的职业道德。
社会实践是德育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建立和巩固畜牧兽医专业实践基地。根据畜牧兽医专业特点,组织学生参观与畜牧兽医专业相关的现代化企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踏上社会、了解职业,认识自身生存与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实践能力,有效促进学生增长才干。完善自我,全面发展。
参加各种社会实践,目的在于使学生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培养学生勇敢、顽强、能吃苦的职业道德品质。因此,我们应不断探索道德教育的新途径,将正确的道德教育落实到实践中,使中职学生能够在道德实践中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5.坚持连续性原则,全程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思想品德的形成是日积月累的过程, 从学生入学后的第一堂课到顶岗实习结束的整个过程中我们都应始终如一, 坚持不懈地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同时,学生思想的发展,经历许多阶段,各个阶段又是前后连续的完整过程,对不同阶段的教育要求、内容、方法应有所不同,注意前后衔接。按照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
因此,这就需要我们每个老师共同的努力,不管是普通课教师,还是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都要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观念,增强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意识, 把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工作作为自己的职责, 以保持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的连续性。要保证其连续性,必须加强这项工作的计划性,以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工作是一项完整的系统工程。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需要老师正确地引导和有步骤的培养。在畜牧兽医教学过程中,畜牧兽医教师应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因材施教;实施案例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丰富教学内容,多途径提高职业道德;坚持连续性原则,全程渗透职业道德教育。使德育贯穿于智育之中,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畜牧兽医人才!
参考文献:
[1]沈丽侃.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与对策之思考.中国科技教育窑理论版.2012年(01)
[2]温俊歆.中职生职业道德现状成因分析及新途径.魅力中国.2009年(16)
[3]邓润生.在中职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中体现就业导向的实践探索.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01)
[4]秦红兵,杨朝晔.浅谈学科教学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原则.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年(04)
黄荣春 陈龙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