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加强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校园文化是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为此,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校园精神文化的隐性载体作用,发挥校园物质文化的显性载体作用,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实践载体作用,发挥校园网络文化的信息载体作用,发挥校园学术文化的科技栽体作用。

  关键词:校园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载体

  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实效,其方式和途径非常重要。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要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的方法。[1]因此,地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教育巧妙地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去,切实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和载体的作用。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活动中形成的、由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并遵循的价值标准、心理特点、审美情趣、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以及与此相关的优良的学风、校风等。校园文化通常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物质文化,包括校园建筑特色、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等。二是精神文化,包括师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文化素养、心理素质等。三是制度文化,指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

  二、校园文化的功能

  校园文化具有五大功能,这是其成为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载体的理论根据。

  1.导向功能

  大一新生在心态上还是一个高中生,而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却具有大学生的一切特点,使他们改变的不仅是他们所学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校园文化。如何能在学习、生活各方面缩短适应期,这正是校园文化所要担当的导向重任。校园文化是学生从中学生过渡到大学生的纽带,也是塑造校园人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大熔炉。

  2.社会化功能

  高等学校不只是青年学生求知的场所,而且还是学生接受实践锻炼和提高实践本领的训练基地。从社会学角度看,教育的主要功能也在于使青年一代实现社会化。[2]高校校园文化以其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使生活于其中的每个个体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与既定文化发生认同,达到社会化的目的。

  3.激励功能

  在校园文化中,通过开展一系列学生自主参加的活动,能够涤荡学生胸中的杂念,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感染、震动,激发起他们自觉地同自身人格发展中不和谐因素作斗争的勇x 气,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中,从而逐步改变自己人格中的不良方面,在矛盾运动中提高自我整合能力,使自己的人格日趋健全而成熟。

  4.调节功能

  大学生们在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时,大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有了相互接触、了解的机会和场所。在交往和交流中,他们不但了解了别人,也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增强了自我批判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校园文化给大学校园增添了一种气氛、一种活力,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5.规范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为每个大学生在评定各自的道德品质、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等方面提供了内在的尺度,并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由一定的校园文化产生出来的一些非正式的、约定俗成的群体规范和共同价值标准,虽没有强制执行的性质,但有时却比正式的规范更为有力、有效,更能影响和改变大学生。

  三、拓展校园文化的载体

  1.发挥校园精神文化的隐性载体作用

  在教育学理论中,把学生所学的课程分为显性课程和潜性课程。显性课程指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的课程,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行为规范等,具有明确性、规范性;潜性课程则指未列入教学计划的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影响作用的校园建筑、文化设施、校风、学风、人际关系、校园环境氛围等。潜性课程贯穿于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校园精神文化氛围通过陶冶和感染,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载体。

  2.发挥校园物质文化的显性载体作用

  高校校园的自然环境、物质设施以及卫生状况、校园建筑特色、文化活动场所,如体育馆、科技馆、校园的绿化以及校园网等都构成了校园的物质文化。这些物质文化都对学校校风、教风、学风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潜移默化地陶冶着师生的情操。

  3.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实践载体作用

  社会实践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方法。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角度来讲,只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符合大学生的内在需要,使大学生自觉接受,并化为自己的行动时,才能达到预定的目的。学校应广泛征求学生意见,变单调的政治理论学习为生动的文化生活,使学生自觉接受思想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4.发挥校园网络文化的信息载体作用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严重的挑战。网上存在的一些反动的政治言论,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产生巨大负面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帮助大学生领会世界上各种现象的复杂性,学会正确地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高校要善于利用网络技术拓展新的领域,传输积极健康的信息,使网络成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

  5.发挥校园学术文化活动的科技载体作用

  丰富多彩的校园学术文化活动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发挥学生的各种潜能,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要鼓励大学生更多地参与校园学术文化活动,提高校园学术文化活动的质量与水平,增加校园文化中的学术气氛和科技含量。学生在参与学术活动、创造学术成果的过程中,身心会受到教育,思想会得到升华。学术文化活动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技载体。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 中国教育报,2005-0l-l9.

  [2] 章福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的途径[J].教育探索,2008(6).

  作者简介:

  原莉娟(1987—),女,河南省安阳市人,法学硕士,现为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辅导员。

  原莉娟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