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校协同创新平台 提升科研服务能力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高校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建设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8-29 10:13
摘要:“2011计划”对推进高等教育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高校创新能力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通过分析高校协同创新平台的含义、构建的原则,探讨创新平台的运行方式、机制保障等内容,可以为我国高校协同创新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应的参考。
关键词:高校科技 协同创新 平台建设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 是继“211工程”和“985工程”之后,教育部又推出的一项新的高等教育重点发展项目,对推进高等教育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高校创新能力意义重大、影响深远。“2011计划”的核心概念是协同创新,即大力推进高校内部之间、高校和高校、高校和科研院所、高校和行业企业以及高校和区域发展、和国际合作的深度融合。
发达国家已经用实践和经验证明,高校对推进协同创新起到积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受种种传统因素的影响制约,我国科技发展依然面临“分散、封闭、低效”的局面[1],各行业之间无合力,投入产出不匹配。高校又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轻技能的现象,服务意识和市场意识不强,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技术、产品为企业所用的能力有待提高。要解决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引领作用,光靠高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必须广泛吸纳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地方政府、国际创新力量的参与,建立多元协同的开放的、集成的、高效的新模式。美国硅谷作为创新的典范,其显著特点就是以高校为依托,以中小高技术企业为基础,以苹果、英特尔等大公司为龙头,融入科技、人才、生产为一体,提高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的速度,最大限度提升创新价值和创新效力。
一、高校协同创新的意义
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我国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要同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积极推动协同创新[2]。协同创新将会有力推动我国高校以政府引导为导向,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瞄准科学前沿和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以机制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大力推动协同创新,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和作用,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高校协同创新平台的含义及其原则
高校协同创新平台是指高校与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地方政府、国际创新力量等创新主体,以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发展为目标,通过主体之间、主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人力、知识、技术、基础设施、资本、信息及政策等创新资源的互动,形成具有前沿性、专业性、开放性、稳定性的组织系统[3]。
高校协同创新平台的显著特征是将创新人才培养、学科交叉集成、体制机制改革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进而通过高校内部之间、高校和高校、高校和科研机构、高校和行业企业、高校和国际创新力量的协同创新,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新的运行模式和平台,实现高校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步提升,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作为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在国家战略发展中的贡献和作用。构建高校协同创新平台有如下原则:
1.政府引导,面向需求
平台应坚持政府引导的原则。政府对平台的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加大对协同创新平台的资金投入和支持力度,启动一批能够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重大协同创新项目。
平台应坚持面向需求的原则。平台应紧密围绕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重点开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研究、探索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研究、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公益性问题。同时平台要面向市场需求,主动与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协同创新,建立多元、开放、动态的运行模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
2.深度融合,全面开放
平台应支持与各类创新力量开展深度合作,探索创新要素有机融合的新机制,促进优质资源的充分共享,加快学科交叉融合,推动教育、科技、经济、文化互动,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同步提升。
平台应不限定范围,不固化单位,广泛吸纳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地方政府、国际创新力量的参与,形成多元、开放、动态的运行模式。3.创新引领,找准定位
平台应通过一种创新的体制机制,把最优秀的人才、团队或机构聚集起来,不断创造高水平成果,解决发展实践中大量的科技问题。平台在协同创新体系中应合理、准确定位,把握住发展时机,仔细斟酌今后的发展方向。
三、高校协同创新平台运行方式
1. 面向科学前沿的运行方式。通过高校内部之间、高校与高校、高校与科研机构以及高校与国际创新力量开展实质性合作,吸引聚集一批国内外高端的人才和优秀团队共同参与,建立符合科技前沿发展趋势和国际惯例的知识创新模式。通过这样的运行方式使高校协同创新平台成为代表我国本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水平与能力的学术高地。
2. 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的运行方式。以哲学社会科学为主体,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行业产业以及国际学术机构的强强联合,使平台有更强的学术沉淀和更明显的学科优势,建立符合国家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发展的创新模式。通过这样的运行方式使高校协同创新平台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主力阵营。
3. 面向行业产业的运行方式。以工程技术学科为主体,以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为重点,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特别是与大型骨干企业的强强联合,建立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政产学研用相融合的创新模式。这种运行方式下的高校协同创新平台将为产业结构调整、行业技术进步提供持续支撑和引领,将成为支撑我国行业产业发展的核心共性技术研发和转移的重要基地。
4. 面向区域发展的运行方式。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切实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点,通过推动省内外高校与当地支柱产业中重点企业或产业化基地的深度融合,建立多元化成果转化与辐射的创新模式。这种运行方式下的高校协同创新平台将成为促进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
四、高校协同创新平台运行的保障机制
为保障高校协同创新平台能充分释放和稳定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确保协同创新平台的持续产出,需要如下的保障机制:
1.利益共享机制。运用“沿创新链条各个节点贡献的比例分配利益”的原则,以公平的利益分配链条紧密联接参与协同创新的各方力量。
2. 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机制。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重大事务协商与决策,制订符合发展的总体发展路线,明确各方职权和人员、资源、成果、知识产权等归属,实现开放共享、持续发展。
3.科学系统的考核评价机制。改变以往单纯以论文、获奖为主的考核评价方式,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注重原始创新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实效,建立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
4. 合理的资源配置机制。充分利用和盘活现有资源,重点支持优质资源,发挥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的汇聚作用,构建有利于协同创新平台发展的基础条件,形成长效机制。
5. 健全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通过学科交叉与融合、产学研紧密合作等途径,推动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
五、结束语
“2011计划”的提出,为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带来了契机,同时也要求高校充分利用已有的基础,以人才、学科、科技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坚持“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汇聚社会多方资源,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创新力量的深度融合,探索建立开放的、多元的、高效的协同创新模式。通过分析高校协同创新平台的含义、构建的原则,探讨创新平台的运行方式、机制保障等内容,可以为我国高校协同创新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杜占元. 准确把握总体要求精心做好“2011计划”启动工作[J]. 中国高等教育,2012,11:18-19.
[2] 胡锦涛. 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1-04-25(1).
[3] 邵云飞,杨晓波,邓龙江,杜欣。高校协同创新平台的构建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 14(4):79-84.
作者简介:
姜丽(1981) ,女,山东威海人,浙江师范大学科技处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科技管理。
姜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