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时候学生学习被认为是很枯燥的事情,但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如果时时处处留心观察,利用观察的细节,把握住机会,不要轻易放过机会把握身边的精彩,就能创造出很意外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 案例 创新效果
案例一:
一节自习课上,我们六(三)班全班的同学都在做语文练习,我在讲台边改卷子,这时,数学李老师的孩子一年级的李睿哲走进班来,他手里拿着练习册撒娇地对我说:这道题我不会做。我拿过练习册一看,是要找水果中的整体认读音节。我故意夸张地说:哎呀,这道题太难了,我也不会做。怎么办呀?坐在第一排的我班学生刘龙强赶紧举手说:老师,我会。我把李睿哲的练习册递给刘龙强,刘龙强开始煞有介事地认真看题,李睿哲也充满希望地崇拜的看着刘龙强,不一会刘龙强不好意思的挠着头对我说:老师,我也不会。都忘了。他的话引来全班哄堂大笑。等笑声停息了,我故意说:谁记得整体认读音节有哪些?全班异口同声:
zhi、chi、shi、ri,zi、ci、si,ye,yi、yin、ying、wu,yu、yue、yun、yuan
然后我告诉李睿哲这道题应该怎么做。事后我抓住契机问全班:一年级的知识上到六年级忘了很正常,但是必须会,不然会闹刚才的笑话,大家都不想被取笑吧。今晚加一个作业:识记16个整体认读音节。看谁记得又快又准。第二天一来全班同学都会了。
案例二:
一天下午上语文课时,暖烘烘的阳光一照,有几个学生便恹恹欲睡了,为了避免他们在课堂上打瞌睡,我清清嗓子说:“我们每晚睡觉都和周公相会,可昨晚周公接待我的时候,他恳求我说:‘千万不要让你的学生白天来找我,那可是我的休息时间!’同学们,大家都愿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人吧,所以现在咱们可不要打扰周公啊!”学生们听完都笑了起来。还有一次看到我从楼下走过,上自习的他们以闪电般的速度迅速弯腰冲回了教室。我便走到班里说:“刚才,有同学用实际行动向我解释了什么是‘迅雷不及掩耳之速’,现在我已经明白这个成语的含义了,所以请大家以后不用再以行动给我做演示了。”这样,几句话就可以使一些严肃的思想教育变成了令人愉悦的精神享受。所以遇到合适的教育时机时,碰到突发事件时,都不妨幽默一把,让学生在愉悦中感悟,在笑声在反省。
教学反思
两个案例留给我的思考却很深刻。
(1)让学生像鸟一样自由的飞翔
学生真的不喜欢学习吗?这个问题是所有老师困惑和迷茫的,纯粹的学习,机器一样,谁都会厌。但是,有了同伴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有了大家思考和创作的空间,跑便被注入了生命,它变成了一个工具,一个能使大家聚集在一起,形成战斗团队的工具;它变成了一个载体,一个传递友感情、传承文化的载体。此时的学生不会介意学习累不累,做得更好,超越对手,才是他们的追求。
(2)让思维的火花永不熄灭
学生真的没有创造力吗?看看学生的表现,想想自己的做法,确实感慨万千。将幽默运用于班级教学管理工作,可以营造出和谐的心理氛围,提高教育管理效果。因为它是友善、诙谐的,能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教育,避免了板着脸孔的说教、训斥可能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反感情绪,也使师生关系融洽、亲切。
《课程标准》针对传统教学中教师居于绝对支配地位、反复练习和训练成为主要教学手段的现象,提出要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强调帮助学生自学、自练和学会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学生的潜能就是一座埋藏在地下的火山,只要老师给个空间,他们思维的火花便会喷涌而出!
(3)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春雨
我觉得教育学生不需要大道理,因为我们教书育人的目的不是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思想觉悟者,而空洞的说教还容易招致学生的厌烦感。不必去寻求至理学说,不必去搜罗世间万象,在我们身边就有丰富的教育宝藏。课余,我会给学生讲讲自己的一些学习经历,谈谈自己的同学努力奋斗的历程,说说周边的孩子如何学习升入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的情况,让他们在对照、比较、深省反思中,思进求取。
老师应该学会喜悦分析,不要轻易的发表你的评论,通过转移注意力,通过共同的关心的话题,冲突或摩擦化于无形,通过老师自己的行为使学生的启发,受到教育,这是教育的理想境界,也是老师追求的。
(4)不要轻易放过机会把握身边的精彩
老师肩负着培养学生的任务,很多老师都知道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往往却忽视了对学生的教育,即使有也只是说教或是拿势压人,学生表面服,心理面一百个不服.
当出现问题的时候,正是老师大显身手的时候,如何解决能反映出一个老师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其实,在我们的教学中,有很多这样的机会,我们往往由于没有发觉或是处理不当,让大好的机会白白浪费,甚至出现了相反的结果。学生的文化背景不同,思维方式也就不一样,真理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老师,同一个学生的表现就有可能不同,我们自己天天喊创新教育,而自己却习惯于墨守成规,天天叫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自己却事事替学生包办。我们很累,效果也差;轻松了,反倒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胡艳玲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