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摄取能量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学生生活,摄取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9-01 14:18
摘要:十几岁的中学生,总觉得“ 没东西可写”,不少人的作文硬是“ 榨” 出来的,我以为,除了写作技巧之外,主要是他们摄取生活的能力太差。
关键词:学生生活 摄取
十几岁的中学生,自身多少有了一些生活经历,加上耳闻目睹、道听途说获得的外界信息,以及从课堂上学来的,课外读报、看电视得来的,按说要完成一篇作文,是没有多大问题的。可事实上,大多说中学生总觉得“没东西可写”,不少人的作文硬是“榨”出来的。究其原因,我以为,除了写作技巧之外,主要是他们摄取生活的能力太差。对于生活,他们要么是“熟视无睹”,要么是“目空一切”。
因此,培养他们摄取生活的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摄取生活的能力呢?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作文与生活的关系。生活天宇,广阔浩渺;人生世相,光怪陆离;清明混沌,错综纷纭。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曾在密西西比河的一艘汽船上当过四年掌舵工。他把河流当作“一本书来阅读”,对航道里每一个木桩、航标、暗礁都很熟悉;他接触来往于河道上的市侩、赌棍、奸商、歹徒,目睹他们罪恶的活动和卑鄙的心灵。所以他写的《密西西比河》是迄今为止描写这条河流生活的最生动的一部书。我国文坛泰斗巴金的《家》,是以他“亲眼看见或者亲身经历的生活”为基础写成的。他说:“我写《家》的时候,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同受苦,一同在魔爪下面挣扎,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我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下去,我好象在挖开我的记忆的坟墓,我又看见了过去使我心灵激动的一切。”(巴金《谈〈家〉》)同样,广西苍梧中学学生倪东荣的童年是在桂东南那片肥沃的土地上度过的,那里“密匝匝的柚树林”,那盏照亮他人生旅途第一道困惑与黑暗的“旧马灯”,“那令人梦萦魂牵回味至今的说书唱戏”,都在他敏感的童心里“留下了班驳的记忆”,于是他将这些连同自己的情思一起融进笔端,这才有了他的《柚林深深》、《灯的旧事》、《梦萦的唱戏和说书》等一百多篇散文、诗歌和报告文学。当同龄人写信问及其写作诀窍时,他回答道:“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应感谢生活的馈赠”。
其次,要让学生掌握一些摄取生活的方法技巧。摄取生活的主要方法技巧有观察、感受和联想等。
从写作角度来说,观察就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知觉自然或者认识社会现象,从而获取作文的材料。对于作文,观察是异常重要的。鲁迅就说过:“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中国现代作家谈创作》)古代王冕之所以能够把荷花画得栩栩如生,是因为他对河中荷花观察了千百次。成竹在胸,方能挥毫自如。“观千剑而后识器”就是这个意思。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我认为,仅仅教他们学会诸如定点观察、动点观察、立体观察等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求他们在观察时做到:1、做好观察前的知识准备。2、要有正确的观察态度,即观察时要有自己的见解主张,不能人云亦云。3、观察要注意抓住事物的特征。人有其貌,景有其姿,物有其态,只有抓住各自的特征,才能传神地再现客观对象。如有一座高山,郭熙就发现“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林泉高致〉〉)。而许古则发现“夜山低,晴山近,晓山高”(〈行香字〉〉)。这就是抓住了事物的特征。4、观察要伴随思考。壶水开了壶盖动,谁人不常见,可瓦特把它作为问题来研究,结果发明了蒸汽机;苹果落地平常极了,可牛顿要去问为什么,结果诞生了“万有引力定律”。
感受是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认识,是作者情感因素的内化领悟。
毛泽东读了江西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病的消息后,“浮想联翩,夜不能寐,”于是“欣然命笔”,写成了〈〈七律二首?送瘟神〉〉;矛盾感觉到北方抗日军民不屈不挠的精神与白杨树不畏严寒风沙的性格极为相似,于是写出了《白杨礼赞》的散文名篇。这些说明了:有了生活感受,才能写出文章;感受越独特,越深刻,写出的文章越新颖,立意越高远。怎样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能力呢?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激发学生参与生活、拥抱生活的热情。生活是五彩缤纷的,学生一但全身心的投入,便会有无限的感觉产生。我们可以带领学生春游、秋览,让大自然的千姿百态去引发学生的奇思妙想;也可以组织学生下农村,进工厂,让火热的社会生活去点燃学生的智慧之光。
第二,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去体味社会生活中的人、事、物;像艾青那样对苦难的保姆充满同情,像鲁迅那样读人力车夫充满崇敬,像朱自清那样对梅雨潭的绿充满神往,像杨朔那样对新中国如日东升感到无比欢欣……让感觉在酸甜苦辣中浸泡,让情感在喜怒哀乐中淬火,让感受在美丑憎爱中熏蒸。
第三,培养学生不断深化自己的感受的能力。一片树叶落地,你很快地意识到秋天到了,这是一般的感觉;树叶落入泥土,这是自然规律,由此你想到,一个人也如同这树叶一样,也要返自然,这是较高层次的感受;所谓不断深化感受能力,就是引导学生能从自己的一般感受上升到较高层次的感受,也即是要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对生活进行艺术感受,注重形象的捕捉和美点的发现,使学生学会对人、事、物,哪怕是极普通甚至是枯燥的事物,也尽可能地感受到一种品格,一种情趣,一种哲理和一种时代精神。如杨朔从小蜜蜂的劳动中,看到了劳动人民“为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代子孙酿造生活的蜜”的美好品格;老舍从小麻雀的遭遇中看到了弱者以抗争求生存的可贵精神等等。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一种思维方法,它是写作中最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1、从事物到事物的联想训练,如:雪。(1)冬天,南极洲。(接近)(2)面粉,纯洁的品格。(相似)(3)严寒,银色的土地。(因果)(4)黑色,炎热。(对比)(5)借风施淫威-恶势力。(表里)
2、从事理到事理的联想训练,如:人无完人。
(1)古今名人无完人,中外伟人无完人。(接近)
(2)金无赤足,太阳也有黑点。(相似)
(3)人民认识事物本质都有一个过程;社会在发展,认识也要不断提高。(因果)
(4)要求别人无缺点是不可能的,认为自己样样都好是无知的表现。(对比)
(5)每一种事物都有缺点———一种制度也不可能十全十美(表里)
最后强调两点:一点是观察、感受、联想这几种摄取生活的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往往是综合进行的,观察中必定会产生感受和联想,感受和联想也必须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上面分开来说,只是为了叙述的方便。再一点是在培养观察、感受、联想等能力的同时,要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因为学生的知识经验越丰富,新知识能生发感受联想的机会就越多,所产生的创造性的见解自然越多,这样,学生摄取生活的能力也就越强。
崔乃武 鲍爱华
(安徽省天长市汊涧中学安徽天长2393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