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职高数学的应用型教学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职高数学,教学,应用问题,意义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8-29 13:08
摘要:数学教学顺应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多了解社会,增加社会经验,促使其善于用数学的思维方式以及数学方法解决碰到的实际问题。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帮助其牢固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并注重训练学生的数学基本解题思路和解题能力,对数学应用题进行整理归类等。这些都能有效提高学生解决数学应用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职高数学 教学 应用问题 意义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职高数学教学的迫切要求,在职高数学教学的始终都应注重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职高数学新教材在每章开头的序言,问题引入,例题、习题,“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中都编排了大量的应用问题,应根据职高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进行应用问题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1]
一、数学应用问题的意义
1.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应用问题抽象出其数学本质并用数学方法去解决它,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思考问题的能力。应用问题大部分都是来自生活,源于实际,文字叙述长,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学生不仅要读懂文字的意思,还要读懂题目中的表格、图形,然后能够提炼出有效的信息并能够利用数学语言代替普通语言,构造出数学模型,把实际问题转化演变成数学问题。
2.培养学生优秀的心理素质,强化思想教育。通过对高考的应用题和目前数学教材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应用题中的许多背景出现了很多学生以前没有接触到的事物,因此,在解题的过程中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惧怕心理,导致再简单的题目也将无从下手,这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严峻考验,如果想要顺利地解决问题,只有经过反复研读,认真分析才能找到解题的突破口。通过不断的练习,将可以培养学生顽强进取的决心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开发数学应用题的教育功能日益受到关注,应用题中以水土流失问题、沙漠化问题、人口问题等各个方面,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动物保护意识等各种观念,并且会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受到良好的教育,让学生了解国家大事、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职高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1.树立数学应用意识。“发展需要数学知识,数学知识需要应用,应用需要不断学习。”让学生从自身的经验出发,将实际问题抽象转化成数学模型并进行理解与解答的过程,并非只需要很强的语言理解能力与深厚扎实的数学功底,许多数学应用问题的解决,往往还要借助自身对社会的了解以及本身基本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全力帮助学生不断积累。力求让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思维能力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与进步。
2.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解决数学应用问题的基础是读懂题意,因此在应用题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不断加强学生的语言基本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还有就是要加强对新的语言情景的适应能力,例如对问题中的新术语,新名词及新规则,应能够迅速转化为熟悉的,常规的模型或情境,并努力克服怕做应用题的恐惧心理。
3.提高数学建模能力与分析问题。数学应用问题的解决,不仅要看“数学化”的结果,还更加需要注重“数学化”的过程,即分析、转化、建模的过程。解题的基本步骤可概括为:弄清题意,建模求解,探求结论。要让学生体验建模解题的全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这并不是让学生多做应用题,如果做大量的习题只是让学生“套”模式,那么当学生一遇到新的问题情境,依然会无从下手,因此要把重复性操作的多练中抽出一部分时间来训练学生的高层次思维。
三、对职高数学应用问题的教学建议
1.在数学应用问题的教学和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中,应重视介绍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一般情况下,数学知识的产生不外乎实际的需要和数学内部的需要,职高阶段所学的知识大都是来源于实际生活,许多的数学知识都有具体直接的应用,如高二运用不等式的性质计算最值,线性规划,高三的概率统计等。应该让学生充分实践和体验这些知识是如何使用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2.学会运用数学语言描述周围世界中出现的数学现象。数学语言可以清楚、简洁、准确地描述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让学生养成乐意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习惯,既可以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也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在教学中,需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开阔的视野,了解数学对于人类发展的应用价值。在知识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教师应主动地向学生展示现实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的广泛应用,向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
3.关于应用问题中的算法问题
新教材要求用科学计算器,处理、计算数值,在例题、习题中给出的数据都比较复杂,我认为高中数学应用题的重点是数学建模,所以正确建模,明白算法、算理应占主流,一味追求“ 实际”,多次出现一些复杂数据,会冲淡主要问题的解决。事实上,每节中只要有一两道实际数据的题目,其他的可选择特殊数据或干脆用字母表示,不仅可突出算理,而且会加强应用问题的分析,节省时间,体现字母代数的优越性。[2]
4.整理归类
因为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数学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大。学生在生活中遇到问题,要能够立刻提取脑海中储存的数学知识,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由此建立数学模型。要达到以上目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指导学生将遇到的应用问题进行整理并分类,使之形成模型,从而使学生产生模型概念,以此实现数学建模。对高中数学教材中的应用题型进行整理归类,主要有不等式模型、方程式模型、函数模型、数列模型、概率模型以及几何模型等。对高中应用题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类则主要有行程问题、增长率问题、排列组合问题、合理问题、最值问题等。总之,数学应用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让他们可以自主地使用数学知识去分析,理解,观察,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提高学生迎接未来社会竞争的能力,这些能力正是在数学应用的过程中养成的,这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各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雅君:教师的教学反思,《课程教材教法》,2006.2.
[2].章水云: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究,《中学数学研究》,2006.8.
王庆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