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分数“去哪儿了”——试析高中作文写作苦旅之困惑与对策

  摘要: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是一段写作苦旅,教师与学生都存在着许多困惑,重视程度不够,考试中得不到高分,教师要分析原因、研究对策,师生共同努力,走出这段写作苦旅。

  关键词:高中写作 对策 分数

  一、高中作文写作苦旅之困惑

  笔者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多年,但一直深受高考作文教学困扰,尽管在作文教学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学生作文得分却始终不高,学生的分数究竟“去哪儿了”?很多考生拿到了作文题,往往不知道怎么写,脑子里似乎不存在或想不出所要写的东西。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腹有诗书气自华”,要想写出好的文章来,肚子里一定要有“货”。叶圣陶说过:“一个人要在社会上有意义地生活,本来必须要求经验和意思的精当、语言的确切周密。那并不是为了写文章,为的是生活。如果是为了写文章而去求经验和意思的精当,语言的确切周密,那当然是本末倒置。”这就是说,不是为了写作才去生活,才去丰富生活经验,而是为了生活才写作,写作是生活的一部分。

  如果能够在作文中去践行叶圣陶的说法,那么“写什么”的问题就自然迎刃而解了。在做好“写什么”之后,接下来则是“怎么写”的问题了。关于“怎么写”的问题,鲁迅先生早就说过,“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这就是说,应该从大作家的经典作品中去学。平时人们都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正是从这个角度和意义上说的。但是,我们要求学生在写作的时候,“愈不把阅读的文章放在心上愈好”,因为“阅读的文章并不是写作材料的仓库,尤其不是写作方法的程式”(叶圣陶语)。自己写作文,材料来自于自己的生活,应该寻找适合自己的作文内容去写。换言之,从阅读中学习写作,只是学习和借鉴,绝不是生搬硬套。[1]

  当然,当前高中作文教学的困惑远不止这些,这只是冰山一角,真正让我们许多从事一线教学的语文老师最为困惑的还是学生的作文得分,尽管我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是学生始终得不到高分,我们不禁要问:“学生的分数都去哪儿了”。对于这一简单而复杂的问题,笔者主张从我们的教师和学生两个因素去分析和把握。

  1.教师未从骨子里重视作文教学

  学生作文写作的分数都“去哪儿了”?我们教师应该知道答案。目前我们高中写作教学的现状表现为:自己怕阅作文、忽视学生的阅读、放松学生的写作。[2]

  1.1自己怕阅作文。作文教学老师怕教,总是感觉耗时费力,且收效甚微,因此许多老师一提到作文教学就头疼,学生怕写,老师怕批改。一见到一摞子作文本就望而生畏,时常抱怨:我们再怎么教,学生就是得不到高分,分数都到哪儿去了?

  1.2忽视学生的阅读。教师本身就忽略阅读教学,导致学生阅读量少,阅读课开的少,有的学校甚至都不开设阅读课,即使有阅读课的,教师在上阅读课时围绕文章内容指导阅读较多(如谁、怎么样),品味作者什么地方写得好,为什么好较少。指导阅读缺乏深度,吃不透教材。阅读一方面能积累好词好句、巩固字词、提高语感和理解能力,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掌握表达方式,让学生在读中学写。

  1.3放松学生的写作。不少老师对学生的写作要求不高,学生作文练习数量太少,就拿我们学校来说,平均每月一篇大作文,一学期也只有五、六篇大作文,更有甚者是有些班级一学期只写两三次作文。“三天不练手生”,一月半月才写一次,又怎能提高学生作文的写作水平?必须要让学生多练笔,勤能补拙,熟能生巧。[3]

  2.学生未发自内心的重视写作

  作文写作的分数都“去哪儿了”?这个问题,我们的学生也应该知道答案。我们平时作文教学中发现,文采飞扬、才气纵横的作文很少,几乎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没有自己的特色,有的甚至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地胡扯一通,不知所云,“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让人“临表涕零”。无病呻吟,内容空虚,词不达意,味同嚼蜡,别字连篇的惨不忍睹的作文也是数见不鲜。更有甚者,一些考生竟荒唐到抄袭试卷上的短文以敷衍了事。那我们的学生到底是怎么了?我们总结一下,学生主要普遍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一是生活体验少;二是文化积淀薄;三是写作训练不到位。

  2.1缺乏生活体验。作文是学生生活的最直接的书面写照,可是现在的学生生活面十分狭窄,基本上都是“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相对于我们的学生时代,现在的学生少了“到最广阔的农村去锻炼”的机会,没有嬉戏、没有童谣、没有下水摸鱼虾、上树掏鸟窝的经历,在四方的天空里思想着外面的世界。没有生活的“米”,再巧的“妇”也做不出香喷喷的米饭。[4]

  2.2缺乏文化积淀。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缺乏观察与思考,平时不重视阅读,作文材料积累不多。现在的学生普遍存在缺乏自己的文化素养,没有自己的独到的思想见解,缺乏自己应有的文化水平和判断能力,绝大多数学生仍然是一种死读书,读死书而不知融会贯通,因而写不出优美的作文来。

  2.3写作训练不到位。对于不同体裁的作文会有不同的写作要求,要想把作文写好要讲究方法,而方法只有通过大量的训练才能成技能。但是我们现在中学现行语文教学中一般每个学期只有5—6次的作文训练,即每个单元安排一次作文训练,对于学生来讲要想把写作的方法变成自己的技能只有六次左右的写作实践机会是远远不够的。

  二、高中作文写作苦旅之对策

  学生的作文写作的分数究竟“去哪儿了”?要想把它找回来,笔者认为高中语文写作必须要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二是千方百计弄清楚“写什么”的问题:三是一心一意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1、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让学生想写作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兴趣是作文教学的第一主题,如同婴儿牙牙学语,最需要的不是母亲“语法”的讲解,而是母亲心领神会地去鼓励和表扬一样,在中学这一学生作文关键的阶段,教师首先要做的应该是像德国教育家第惠多斯所说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应该创设多种形式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把作文“用”起来,这就必须在“相互交流”与“自我展示”上努力。比如,让每个学生每个月出一张手抄报,把自己积累的作文、日记、读书笔记等编出来。让每一组每一星期出一张“组报”,每半个月出一期黑板报,文章都从小组成员中选出来,并定期将所有的手抄报在班级里展出交换阅读。另外,每天早自习或课前抽几分钟按座位(每次两三位)让每个学生把自己的作文或最满意的部分念给大家听,让大家互相评赏。[5]

  2、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让学生有话可写。写作,首先得有东西可写,否则,别说流畅,就是挤恐怕也难以挤出什么来。这东西是什么,便是生活认识的积累。因此,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热爱并投入生活,从而丰富生活认识的储备,就成了作文时倾吐的重要源流。叶圣陶曾形象指出:“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整个生活时时在那里向上发展,写作材料自会滔滔泪泪地无穷尽地流注出来。”这正是叶老教给我们的指导学生作文的正确的指导思想。《标准》中也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所以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多参加一些校园实践活动,或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开发和利用各种课内外教学资源,让学生阅读社会这本“无字之书”;并让学生养成写日记写心得的习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这样有了充足的“源”。自然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了。

  3、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让学生写得好。积累丰富的作文材料是写好作文的首要条件,“好文章有个基本条件,必须积蓄于胸中的充实而深美,又必须把这种积蓄化为充实而深美的文字。”许多文章高手文思敏捷、思接千载,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脑子有一个丰富的材料库,写起文章来,就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我们的学生要想写好作文,也必须花大力气积累作文材料。作家秦牧说:“一个作家应该有三个仓库:一个直接材料的仓库装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一个间接仓库装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另一个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语言的仓库。有了这三种,写起来就比较容易。”这段话中说的前两个仓库正是我们学生写好作文应必备的材料,有了这些材料,写作时方能文思敏捷、笔下生花。

  总之,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困惑很多,但只要我们为师者能够静下心来,潜心钻研,对策也很多,我们一定可以走出这段苦旅,将学生的文采与分数一并找回来!

  参考文献院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2]、《叶圣陶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11月)

  [3]、《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10年05期)

  [4]、《中学语文》(2012年03期)

  [5]、余秋雨《文化苦旅》(中国文学出版社2009年1月)

  崔乃武 鲍爱华

  (安徽省天长市汊涧中学安徽天长239321)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