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社教学中运用戏剧教学法的可能性与原则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戏剧,戏剧教学法,可能性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9-01 15:21
摘要:戏剧是多种艺术形式的高度综合,同时又具备人文性、教育性,因此在中外学校教育教学中,戏剧既是教育方法,也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历史与社会学科也是一门社会性、人文性、思想性突出的学科,戏剧教学法在该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高度可行性。在实际运用中,要坚持适当性、经典型、科学性的原则。
关键词:戏剧 戏剧教学法 可能性
戏剧是一种高度综合的艺术形式,具有社会性、教育性的特征。历社学科是一门研究“人”的学科,两者具有高度的契合,戏剧教学法是历社学科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历社学科中运用戏剧教学法时,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简单的课本剧、社会小品、多幕剧等表现形式。戏剧教学法是一种教学手段,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因此在运用戏剧教学法时,要杜绝为戏剧而戏剧的误区,要坚持适当性、科学性、经典性的原则。
一、戏剧教学法在历社学科中应用的可能性可能性是有效性的前提。戏剧教学法在历社学科中的广泛应用的可能性体现在如下方面:
1.历社学科需要崭新、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方法。历社学科(初中)是适应国家新课程改革需要而创设的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它突破了原有的学科界限,整合了原来相对独立,各具体例的历史、地理(人文部分)、政治、思品等学科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存在着综合性强、跨度大、涉及面广的学科特点。与数学、科学等比较成熟的学科相较而言,知识点多且分散,距学生现实生活、学习感受较遥远,没有较鲜明且学生能容易理解和接受的知识逻辑线,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特别是年轻教师的课堂上,或多或少出现“模模糊糊一大片”、漫无边际,全是重点又不是重点,一脚“深”、一脚“浅”等问题。传统的讲授法、启发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往往让老师教得犯难,学生学得糊涂,课堂效率差。所以,我们有必要探索新的且更有效的教学法,改变目前这种比较被动的局面。而戏剧教学法因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可在这方面发挥比较大的作用。
2.戏剧教学法的综合性、实践性、体验性的特征,决定其在历社学科教学中能发挥大的作用。戏剧包含了文学、诗歌、音乐、舞蹈、绘画、影视、表演、雕塑等几乎全部的艺术因素,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同时,从古至今,从西方到我国,戏剧从来都不仅是艺术,更被赋予了强烈的社会功能,如移风易俗、引导舆论、涵养民风、开启民智等,历来被统治者及知识阶层所重视。如中国,从传统的《白蛇传》、《天仙配》、《包公之斩美案》到抗战时期《放下你的鞭子》、解放战争时期的《小二黑结婚》、《白毛女》等,无不影响深远。一部好的戏剧,舞台精美、语言隽永,情节曲折,表演者和听众无不沉迷期间,不知不觉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化。戏剧的社会性、教育性功注定了其在教学中可以发挥大的作用。所谓戏剧教学法就是在学科教学中有机运用戏剧元素,戏剧教学法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广泛参与到学习的进程中来,更让学生在情景模拟和角色转化中丰富感知、完善人格、提升能力、培育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养。
戏剧教育既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又能适应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契合当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适合21 世纪复合型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培养的目标。历社学科是关于“人”的学科,是一门人文性、社会性、体验性相当强的学科,与戏剧教育性、社会性的特征契合。
二、戏剧教学法在历社学科中应用的原则
1.戏剧教学法可在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发挥很大作用戏剧教学法因其新颖性、实效性、直观性等优点,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我们在应用时,一定要避免为应用而应用,重形式轻内容,重表演轻教学等误区。如何使学校历史剧摆脱种种形式主义的桎梏,仍然是一个亟待深入思考的课题。2.要坚持适当性、科学性、经典性的原则。
2.1 适当性原则。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有效实现教学目的、打造高效课堂的手段。教学效果是纲,教学方法是目,纲举而目张。对于戏剧教学法而言,也是如此。戏剧教学法既是一种教学手段,就必须服从于教学效果,服务于教学目的,必须用得适当。
在适当的地方用。现在一提倡什么教学法,就容易出现“扎堆”的现象,无论合适不合适都要用。在戏剧教学法上也是如此,课课用,节节用,新课用、复习课业用、练习课也用,往往陷入了为戏剧教学而戏剧教学的误区,导致本木颠倒。作为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根据学习内容,有选择性地运用戏剧教学法,让其用得其所。
在适当的时间用。在教学中,选择戏剧教学法要遵循实用、高效的原则,该用的时候用,不能为用而用。现在提倡信息化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一些课堂由原来的教师“满堂灌”变异到现在的“满堂放”,音频、视频、PPT 等信息手段让学生目不暇接,表面看来课堂容量大、手段先进,但学生被花哨的视像所迷糊,失去了深入思考的机会和时间,真正的教学目标不能达到。戏剧教学法中也有如此现象:往往一节课下来,除了戏剧表演还是戏剧表演,学生玩得开心,但却将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撇在脑后,可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运用中,不仅要用得其所,还要用得其时。
在适当的对象用。我们在选择参与对象时也要坚持适当的原则,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类型、性格的学生参与。比如一些性格比较张扬、比较外向、乐于参与的学生,可让其参与一些大型、专题的戏剧活动编排中,以发挥其领导和创造力;而一些课堂上常规的小型表演,尽可能安排一些较为内向、比较腼腆、不善于合作的学生参加,以培养其参与意识和主动学习能力。
杭州师范大学的黄爱华教授将戏剧教育分为学科性戏剧教育、渗透性戏剧教育和活动性戏剧教育三类,并分别对它们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开展提出了详细的建议。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目的、情境、需要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戏剧教育形式和方法。
2.2 科学性原则。
戏剧教学法是为教学服务的,编排的戏剧内容、传达的信息、观点等要正确。当下荧屏上充斥着胡编乱造的穿越剧、无厘头剧、注水剧、宫廷秘史剧等,为老百姓提供娱乐、消遣,倒也似无不可。但对课堂教学则是大忌。课堂是神圣的地方,要传授给学生正确的信息和观点,即使是戏剧表演,也不能以游戏、娱乐的态度视之,更不能夹之以各类野史、传说,否则会贻害无穷。如在一堂反映维新变法失败的课本剧中,剧中以大量的篇幅描绘袁世凯如何告密等内容,反而对其他的情况如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没有发动广大老百姓参与等没有描述。表演下来,学生得出一个结论:哦,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告密啊,就是一场宫廷政变啊。进而有的学生提出,如果袁世凯不告密,维新变法就成功了啊,都怪袁世凯等观点。姑且不论袁世凯告密是真是假(史学界尚存争议),就算袁世凯不告密,因各种根本原因(如触动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集团的利益,维新派没有实权,得不到支持,没有发动广大老百姓参与等),维新变法注定要失败。这节课要传递给学生的正确信息和观点是,在当时社会,要救中国,必须走革命的道路,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而一堂不恰当的表演,让学生印象深刻的却是告密、宫廷政变等内容,与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大相径庭。表演是成功的,教学效果却是失败的。
因此,我们在历社学科中应用戏剧教学法时,不能为了所谓的“笑果”,而掺杂进无聊、庸俗、错误甚至是反动的东西,一定要本着真实、正确、科学的观点,让剧本和表演传达准确的信息、培育学生正确的认知观、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2.3 经典性原则。因为经典,所以永恒,所以具有生命力。在历社教学中,既要杜绝胡编乱造的现象,还要杜绝敷衍了事的情况。有的课堂上,为了应用戏剧教学法,随随便便找几个人,马马虎虎拼凑一个剧本,嘻嘻哈哈弄一场表演。看似热闹,实则害人。长此下去,学生就得出一个随意的感觉,因而对表演也不重视,进而对戏剧教学所传达的内容和观点也不会重视。因此,运用戏剧教学法务必要用好,做成精品。对每一次表演,要对剧本、情节、人员等提前做好准备,条件可以简陋,但内容不能随意;人员可以变动,但态度不能随意。要让学生既参与到其中来,更给学生传递一种认真、精致的信息。
如为配合鸦片战争的教学,学校历社科组编排了《火烧圆明园》课本剧。剧本师生共同原创的,道具是师生一起制作的,排练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的,在我们学校的戏剧节中,因原创的剧本,学生真情的表演,得到师生的高度肯定。这个节目也成为学校艺术展演的保留节目。
时代的快速发展,社会的高速进步,对教育、对教师、对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提高师生人文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戏剧因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兼备的特征,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丰富学生感知、完善学生人格、提升学生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的独特且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戏剧教学法也将在各阶段、各学科教学中发挥越来越大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院
[1]黄爱化,学校戏剧教育基本理念及实践构想[J],课程与教学,2009(12)
[2]饶亚平,教育戏剧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当代教育科学,2012(16)
[3]黄爱华,朱玉林,探索与实践: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戏剧教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218
王焱松
(深圳市宝安区海旺中学广东深圳518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