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培养初中学生地理素养初探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乡土地理,学习,初中生,素养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8-29 09:44
摘要:本文着力探讨初中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与提高学生地理素养的问题。初中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是当前初中义务教育地理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素养教育已成为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的重大课题和紧迫任务。新一轮的地理课程改革把地理素养的培养置于地理课程目标的核心地位。本文把初中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教学方法,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地理教育学等基本原理,从理论和实践上,揭示了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对培养初中学生地理素养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乡土地理 学习 初中生 素养
在地理新课标的前言中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科学、充分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就要求义务教育地理课程要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味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这将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负责任的、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这也是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最终目的。地理素养是“活跃的、负责任的”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由此可见地理素养的培养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1]
一、地理素养的内涵
素养教育已成为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的重大课题和紧迫任务。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把地理素养置于地理课程目标的核心地位。因此,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地理素养的内涵与特质,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什么是地理素养呢?地理素养是指学习者经过地理学习后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格,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观点、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构成要素,地理素养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一般来说,地理素养表现在三个层面上:物质层面,指地理学习者在地理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学习行为;精神层面,指地理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品质,包括地理学习动机、地理学习意志、地理学习态度等;社会层面,指地理学习者所带有的一定社会属性,表现为社会倾向、文化水准、品德素养等。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地理素养呢?我们课题组根据我国和农村目前现状进行课题研究后认为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农村学生地理素养的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之一。[2]
二、利用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初中学生地理素养
乡土地理内容包括本乡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湖、土壤、植被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各种自然资源的利用以及改造自然的成就和当地的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名胜古迹、人民生活情况等。
所谓地理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方式去获取地理知识并加以应用的方式。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即通过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在多元、动态、开放的大课堂中求得全面发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地理研究性学习是以课题或主题项目为载体来选择展开的,因而地理学科中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就变成了对课题或主题项目的选择和组织。在地理教学大纲中指出:“……要明确研究目的,拟定研究题目,采取可行的方法和步骤,得出结论(探究报告)。”因此,开发有意义的课题,建立课题库是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首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有效途径。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以乡土地理为课题背景)对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1.利用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初中学生掌握相应地理科学知识
地理科学知识是地理科学素养的基础,是养成地理科学能力、地理科学方法和地理科学品质的载体。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较熟悉的家乡作为研究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可能要用到家乡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土壤等自然地理知识,或者是家乡的人口、工业、农业、居民区的分布等人文知识。对于初中生来说这会更加直观且有助于他们掌握家乡相应的地理科学知识。如家乡出现的地理现象,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地理事物发展过程、地理事物因果关系、地理事物特征、地理事物规律等地理科学知识。
2.利用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初中学生地理科学能力的培养
地理科学能力是学生智力、能力与地理学科的有机结合,是地理科学素养的核心。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是让初中学生从自己熟悉的地理环境入手根据家乡实际情况提出、收集、整理、分析、回答与家乡有关地理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空间定位、区域差异的比较与概括、空间相互作用的分析与概括、空间分布格局的觉察、地理过程的简单预测与合理想象等地理科学能力。[3]
3.利用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初中学生地理科学方法
地理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地理科学对象,以及作用于地理科学对象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途径和手段,地理科学思想方法是其核心。地理科学方法教育是学生学习地理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也是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必然需要,更是地理科学素养养成的重要基础。地理科学方法中包含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如比较、分类、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但在地理科学素养的养成中,更要侧重培养具有地理学科特色的科学方法,如地理观察、地理实地考察或野外调查、区域综合分析、区位比较、地理实验等方法。利用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可以通过乡土地理课题让初中学生利用地理科学方法对家乡的地理进行研究从而培养他们地理科学方法。
4.利用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初中学生地理科学品质的培养
地理科学品质包括地理科学精神、地理科学态度以及对地理科学的兴趣、情感和动机等。乡土地理研究研究性学习通过课题研究的形式让初中学生在研究和交流过程中逐渐地、自然地形成实事求是,尊重实践,不迷信,勇于探索,勇于创新,敢于坚持真理,谦虚、谨慎,不怕困难和挫折,善于团结合作,乐于思想交流的地理科学品质。
5.利用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初中学生形成地理科学意识
地理科学意识指社会或个人对地理科学的思想认识和觉悟程度。它包括正确的地理科学观、地理科学技术观以及正确理解和应用地理科学与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等。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以家乡的地理问题为导向(以课题的形式呈现)让学生进行研究之后形成正确的地理科学意识。[4]
三、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地理技术素养的培养
地理技术素养是指对地理技术的正确辨别、全面理解与综合应用的能力,它包括地理技术知识、地理技术能力和地理技术观点三个部分。初中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课题研究对家乡存在的水土流失、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环境污染的防治技术;地震、台风、洪涝、干旱等灾害的防治技术的了解。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利用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初中学生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素养、地理技术素养的提高。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充分利用乡土地理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素养。我们课题组在经过两年左右的课题研究后发现进行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班级的学生地理素养要比没有进行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班级的学生要高。具体表现在学生表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较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更强等。利用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提升学生生活品味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等。这将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负责任的、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由此可见地理素养的培养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坚持利用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5]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教科书要地理》人民出版社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 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3].《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初中地理 王勇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4].《谈地理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开发》发表于《地理教学》浙江省文成中学雷鸣2002年第11期
[5].地理素养的核心构成和主要特点.王向东,袁孝亭(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
洪文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