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环境文化与和谐社会理论之间的关系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环境文化,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8-29 12:33
摘要:本文分析了环境文化与和谐社会理论之间的关系:二者有共同的思想基础———科学发展观;二者有共同的目标———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环境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智力支撑。
关键词:环境文化 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
一、环境文化与和谐社会理论有共同的思想基础要要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是环境文化建设的根本指针和根本保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指南。
1.科学发展观对环境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1 科学发展观深化了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把发展看成是由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人口、环境等相关系统组成的有机整体,并突出强调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发展思路上,科学发展观要求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在发展层次上,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实现深层次、协调性的发展,是经济社会与人全面协调发展;在发展目标上,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最优原则和人全面发展的目标模式的统一。
1.2 科学发展观深化了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指出: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者的作用来看,社会环境决定自然环境。长期以来人类的各种围绕生活、生产而进行的活动,极大地影响着自然环境的发展与变化。人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制约着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没有一个以自然环境的保护为目标的社会环境,将会对自然环境造成危害甚至彻底破坏自然环境的生存。[1]
2.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两个概念,一个讲的是发展问题,即“什么叫发展、怎么样发展”;一个讲的是社会建设问题,即“什么叫和谐社会、怎样建设和谐社会”。但是它们要解决的问题和根本要求,都是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也就是要在统筹兼顾中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全面考察这两者关系,可以看到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同时它也指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只有在科学发展观中才能得以提出,而且它本身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树立了科学发展观,我们才能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重要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基于对重经济增长、轻社会发展的积弊,基于偏重GDP 增长、见物不见人的片面发展观念,基于当前我国的社会分化达到一定程度,社会利益冲突表面化这样的社会现实而提出的发展目标和任务。[2]
2.2 环境文化与和谐社会理论有着共同的目标
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既是环境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可以说环境文化与和谐社会在目标上是一致的。
环境文化是致力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关系,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形态,它所指向的目标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含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自然生态受到严重破坏,环境灾害不断出现,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必然引起公众恐慌。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将抵消经济发展给人们带来的福利,妨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而环境文化的建设,就是通过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妥善解决环境问题造成的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就是通过人们对环境友好的行为,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践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就是通过对传统工业文明的反思和超越,建立起一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人对环境友好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除了要高度重视研究和解决社会层面的和谐问题, 着力解决社会中因为利益等问题所引发的人际关系、区际关系以及国际关系紧张等问题外,还要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着手,认真研究和解决人与自然不和谐的问题,加强生态环境的治理和建设力度,用人与自然和谐的成果反馈于社会和谐,又以社会和谐的成果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2.3 环境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智力支撑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远大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而环境文化正是当今的先进文化。[3]
通过环境文化的建设,将促进文明理念的转变,进而消除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障碍,有利于解决和消除当前社会中的不和谐因素,并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智力上的支持。今天人们虽然认识到了生态危机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负面影响并加大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但生态环境状况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人与自然不和谐,直接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有序。而建设环境文化就是通过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妥善解决环境问题造成的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就是通过人们对环境友好的行为,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践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就是通过对传统工业文明的反思和超越,建立起一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人对环境友好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为社会和谐提供精神文化价值观的指导和强有力的发展动力。
此外,环境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自然观,以及在其指导之下的人类全新的思想和价值观促进了社会理念和我们党执政理念的转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总之,环境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智力支撑,建设环境文化、创立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4]
参考文献:
[1][ 姜建成《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历史嬗变》,《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袁第11页。]
[2][参见李杰《人与环境和谐院和谐社会的基础》,《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年第6期,第5页。]
[3][严国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代可能性》,《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第3期,第40-41页。]
[4][毛志锋《三种文明论》,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274页。]
作者简介:
张玉琴,女(1972.10.--),山东省临朐县人,汉族,硕士,副教授袁研究方向:民族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张玉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