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体助词“的”的偏误分析及其所处的教学地位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的,时体助词,偏误,教学地位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8-29 10:02
摘要:“你是怎么来的?”这一类句子中的“的”为时体助词,其在第二语言交际过程中,主要存在错用和漏用两种类型的偏误。本文从教学和学生学习两个方面对其偏误进行分析,并指出时体助词“的”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教学地位。
关键词:的 时体助词 偏误 教学地位
一、引言
当笔者与一位已经学习汉语多年的泰国留学生交谈时,询问她对“的”的了解,发现她可以脱口而出“的1”“的2”“的3”,当与其进一步探讨她口中所谓的“的3”———“你是怎么来的”“我是坐火车来的”这一类句型中“的”的词类与用法时,发现她只是在“(是)……的”句型学习的。通过查阅“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发现“(是)……的”为典型错句之一,共有2629条记录。例如:
1、虽然我是在国外长大了,我还是想回到祖国,在中国立业。(HSK动态作文语料库)
2、此指南正是我设计。(HSK动态作文语料库)
虽然,这个数据并不是针对“的3”使用偏误的统计,但笔者对前50条数据记录进行观察分析,发现包含“的3”用法的句子共32条,仔细分析这些句子,发现有很多令人“别扭”的句子,偏误句子达到25条,错误率超过70%。这说明学生对其用法并没有完全掌握。那么,探究其产生偏误的原因,明确教学地位是很重要的。[1]
二、“的”的定位
在大多数的语言学著作中,将助词分为结构助词、动态助词和其他助词。其中,结构助词包括“的、地、得”,动态助词包括“了、着、过、来着”,刘月华、邵静敏等人在其著作中都延续坚持了这一观点。而对于“的”,现在学界主要认为其不仅为结构助词,还存在于“(是)……的”句中。且对于它为结构助词,又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认为“的”为结构助词,功能包括组成“的”字结构和定语标记两种,邵敬敏在《现代汉语通论》中特别强调二者的不同;而另一种观点,如朱德熙《说“的”》,认为主宾语位置上的“X 的”和定于位置上的“X 的”是同一个。[2]
而对于“(是)……的”句,如“我是昨天买的书”“你怎么来的”,
有些学者则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在《现代汉语语法讲话》“‘的’字的另外一些用法”中,刘树生提出“‘谁开的车’———这类句子总是指的是过去的事情。”①之后,宋玉柱论证这个“的”为“时间助词”,马学良、史有为认为在这类句子中,“的”不仅表示过去时,还可以表示完成体“, 建议称为体 -时助词”②。王光全在《过去完成体标记“的”在对话体中的使用条件》中此时“的”为“时- 体助词”,“把这个’的’记为’的PP’-past perfect”③,在这里,也同样包含了“是……的”句。对此观点,笔者深表赞同,如例句:
叶莉扎维达一惊,也大声的问道:“怎么?李立三也在苏联?他是什么时候来的?”(北大CCL语料库)
分析“叶莉扎维达”的话,可以看出李立三来苏联,是发生在她说话之前,为过去发生的动作,并且,通过句意,我们可以得知,李立三已经在苏联了,此时动作已经完成。如果把“他是什么时候来的”这句话中的“的”去掉变为“他是什么时候来”,这时候句子所表达的语义就发生了变化,时态也由过去时变为将来时,表示的动作还未发生。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
宋恩捧到老人的家时,老人颤抖的说:“雨这么大,河这么急,你们怎么来的?“(北大CCL语料库)
我没见到那个人,妙子是一个人去的。(北大CCL语料库)
在这类句子中,”的“字的用法与“大的西瓜”“吃饭的人”中的性质是不同的。在上面两个例句中,“来”和“去”的动作同样都是过去发生,且到说话者谈论时,已经完成。而且,去掉“的”后,第一个句子就变成“你们怎么来”,说明“来”的动作还未发生;而第二句子则变为“妙子是一个人去”,语意也发生了变化。我们可以看出,在以上这些句子中,“的”字的存在与否对句意产生了影响。因此,这类“的”既具有“时意义”,又具有“体意义”。由此我们可以得知,“的”为时体助词,表示动作的行为“过去完成”,是毋庸置疑的。在下文中,我们延续王光全(2003)的叫法,把含有时体助词“的”的句子称作“的PP”句(past perfect)。[3]
三、“的”的偏误分析
3.1 偏误的两种主要类型
S.Pit.Corder 将偏误(error)定义为“外语学习者与操本民族语的话语之间的差距”④,我们对“的PP”偏误的分析一般以单句为考察单位。笔者通过观察“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PP”的偏误句,发现其偏误主要为以下两种形式:
A:①我是大约在三年前学习汉语。B:①从小,我一直听他的话长大了。
②我们是在上中学时认识。②我是在韩国的忠北大学毕业了。
③从小到大,都是由母亲一手带大。③母亲的姐姐是在母亲十一岁时去世了。
上面的两组例句是“的PP”句最典型、最主要的偏误类型。其中,A组的三句话都是应该用“的”而没用,B组是应该用“的”而错用为“了”,这两种偏误可以概括为漏用和错用。对于学生来说,漏用和错用作为“的PP”句的两种偏误类型,应该是有原因。本文试图从教学和学生两个方面进行偏误分析,以期能对今后的教学以及学生学习与掌握这一知识点有一定的帮助。
3.2 偏误产生的原因
3.2.1 教学方面。在上文中提到了目前学界通行的看法是“的”是结构助词的一种,“是……的”句为强调句,是汉语七种强调格式之一,实体助词“的”在这次句子中具有强调作用,现行的大多数对外汉语教材也都是沿用这种观点。“的PP”句一般是在初级阶段开始学习,如《体验汉语(Experiencing Chines)2A》的第四单元介绍了“是……的”这个语法点,在书中指出:“‘是……的’用于强调时间、地点和方式(其中,‘是’可以省略)”⑤。同样,在《跟我学汉语(初级篇)》、《发展汉语初级汉语下》等对外汉语教材中,也做了相似的讲解。这就成为造成学生出现偏误的原因之一。在日常生活与写作中,当母语非汉语的人认为自己不需要强调某种信息而使用强调格式时,便试图寻找相对应的非强调格式。由于在书中对此并没有作详细的讲解,学生们便只能“凭空想象”,上面的两种偏误格式便由此产生。
其实,由于对“的”的讲解不当而产生的这一问题,在王光全的论文中已经得到解决。文中指出“任何一个强调句都对应一个非强调句,强调句是以这个非强调为基础生成的”⑥,且去掉强调成分后,句子的语意不能发生改变。这在不同的语言中,都得到了检验。这里我们就以英语为例。与汉语相对应的英语的一个强调格式有两种:
(1)在动词前加上助动词do 进行强调,如
I did go there by plane .我是坐飞机去的。
(2)用“It is/was ……that”句型进行强调,如
It was yesterday that she bought the car. 她是昨天买的车
这两种强调格式,我们很容易就能找出与之对应的强调句。分别是:
(1)I went there by plane.
(2)Yesterday she bought the book.
在英语中,无论是否使用“do”,都表达的是“我坐飞机去的”这个意思。有无“It is ……that”也表达的是相同的意思。可是对于任何一个“(是)……的”句,我们都不能找出与之相对应的非强调形式。并且,像要表达“我是昨天买的车”这个意思,我们只能用这个句型,没有选择的余地,为强制使用的。针对有些学者提出的疑问词作为焦点信息在句中被强调,王光全在其论文中指出“如果这样推论,特指疑问句就都是强调句了,因为特指句中的疑问词都负载着焦点信息。任何句子都有焦点,所以焦点的有无不能成为判断一个句式是否有强调功能的标准。因此,“的PP”句并不是强调句,时体助词“的”也不具有强调作用,它只是具有强调意味。
3.2.2在学生方面,又包括了语际迁移和语内迁移。第一,语际迁移。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学生会把母语的语法规则运用到新语法点的学习上,这样就产生了迁移现象。一方面,母语会帮助对某些语法规则的理解与记忆,形成正向迁移;另一方面,母语会对目的语产生干扰现象,也就是母语的负迁移。偏误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语际之间的迁移,这在进行第二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表现更为明显。以母语为英语为例,在英语中,表示时态靠的是动词本身发生变化。如,一般实意动词采用外部屈折法,在词的结尾加上“ed”,或者be 动词直接根据主语变为“was、were”。这和汉语是很不同的。汉语一般没有显性的时态表达,它也并不是靠词形的变化来表示时态现象的。汉语的词形是相对固定的,需要在句子中增加其他成分。因此,对于母语非汉语的学生,在“的PP”句中,漏用“的”,是有原因的。[4]
第二,语内迁移。语内迁移,是指发生在目的语语言规则之内的迁移现象。与语际迁移一样,它也包括正迁移与负迁移两种。随着语言学习者学习的不断深入,对目的语的掌握程度逐渐深化,语内迁移的影响逐渐增大。学生在学习“的PP”之前,已经对动态助词“了”进行了学习。如前文已经说过,错用“了”也为偏误之一。“了”作为动态助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状态、变化的实现。“了”在表示动作或行为的完成,可以用于过去、现在和将来三个时态:
睡了三个小时。———现在时
明天买了书就回学校。———将来时
昨天去了图书馆。———过去时
这样,“了”在“过去完成”这一范围,就与时体助词“的”发生了重合。那么,它们在使用范围上是否有区别,对于母语非汉语的人该如何学习与掌握呢?观察下面两组例句:
A 他来了。 a 他昨天来的。
B 他去北京了。 b 他坐动车去的北京。
C 他来了。 c 他为了钱来的。
句子“A、B 、C”都只是简单地陈述“他”在过去所做的动作行为,且已经完成。句子“a、b、c”较之相对应的前三句,分别增加了“昨天”“坐动车”“ 为了钱”,即增加了表示事件发生的时间、方式、目的这三个细节的词语或短语。此时,句子所表示的“时意义”和“体意义”并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句子结尾的助词由“了”变为“的”。吕必松曾提出“表示动作已经发生或完成的‘了’必须用于一般的叙述客观事实的句子”。既然如此,我们就可得知,当句子中出现描述已经发生或完成的动作行为的细节时,就要使用时体助词“的”。可见,在表示“过去完成”这一概念时,“的”与“了”是并列存在,并且由于使用条件不同,而不能相互取代。
四、时体助词“的”的教学地位
再看下面的一个例子:
(小明和小王在学校门口遇到)
小明:听说你去长春了?
小王:是啊。我去了。
小明:你什么时候去的长春?
小王:我上星期考完试去的。
小明:你怎么去的?
小王:我坐飞机去的?
小明:你和谁一起去的?
小王:我和妈妈一起去的。
在上述这个对话中,只有前两句是在一般地陈述小明已经完成的动作,此时,用了动态助词“了”,而后六句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是对小王去长春”的时间、方式、与事三个细节的具体阐述。我们无法实际统计含有动态助词“了”与“的”的句子的具体数目。但是,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对话或者书面叙述事情时,只有阐述客观事实时使用“了”,而其余描写“细节”时都要用“的”,而且只能用“的”。因此,由于表达内容的限制,在构成口语或书面的对话时,“的”的使用频率必然会多于“了”。[5]
长期以来,学术界大多助词对“的”采取“一刀切”,即只承认其为结构助词。但是,通过上面的观察分析,在表示“过去完成”这个语法意义,“的”与“了”必然同时存在,各司其职。而且,通过前文的论证,我们已经得出,在表述相同的语法意义时,其使用频率远远多于“了”。那么,实体助词“的”的教学地位应该更重要。了解到这一点,对于中国人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语言,以及正在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来说,是十分必要,并具有深远意义的。
参考文献:
[1]丁树生,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上午印书馆,2002,53-54
[2]马学良、史有为,“说哪上的”及其“的”,语言研究,1982
[3]王光全,过去完成体“的”在对话体中的使用条件语言研究,2003
④Corder SP.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 Errors [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67(5)
[4]国际语言研究与发展中心,体验汉语2A,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4
[5]王光全,过去完成体“的”在对话体中的使用条件语言研究,2003
作者简介:
楚天舒(1990年10月8日),女,汉族,辽宁省铁岭市,吉林大学,硕士在读,应用语言学方向。
楚天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