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问”的艺术探微

  摘要: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创新教育必须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要使学生成为课堂提问的主动者,应采取一些策略。

  关键词:物理教学 “问题”意识 策略

  一、激发学生野想问冶

  教学中教师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使其在活动、学习、生活中随时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尽管从我们成人的角度来看,他们提出的问题的有可能豪无价值,但对于他们来说,却是新奇,有研究价值的。我们只有满足其好奇探究的欲望,才能使其养成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的良好习惯。

  二、鼓励学生野敢问冶

  “尽信书不如无书”。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可以给学生讲一些古今中外成名人物的历史故事。如伽俐略只有敢于向权威亚里士多德挑战,才发现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而推翻了科学界两千年的错误观点。也就是他和牛顿等人敢于向权威挑战,才发现了力学的基本定律之一———惯性定律。实际上,几乎所有的成名人物,都具备一种精神,那就是:决不迷信权威。

  三、养成学生野善问冶

  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提问的方法,经过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种提问的方法。

  1、引导提问。如在学习《气球和飞艇》这一小标题前。教师总结前面学习的知识:“无论是我们研究的独木舟、木船、还是轮船、潜水艇,都是利用了浸入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而我们知道,浸入空气的物体也要受到浮力,这会引发我们什么思考呢?”学生提出“浸入空气中的物体受到浮力能否被我们利用呢?”如果能,应该怎样利用呢?这种提问方式,要求教师的引导语言的恰到好处,过窄很容易限制学生思维。过宽,则会使问题问不到点子上。

  2、题目提问。如:在学习《杠杆》一课时,利用书中修金字塔的插图引出课题———杠杆后“,什么是杠杆呢?为什么要使用杠杆呢?……”。这种提问方式要受题目内容的限制,不可能把所有研究的问题都提出来,这里还要用引导式提出学生就题目没有提出的问题。

  3、阅读提问。如,在学习《轮船》这一小标题时,利用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的小实验引入课题后,让学生阅读《轮船》这一小标题,然后陈述看懂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生答:“看懂了轮船浮在水面的原理和轮船的排水量。但我不明白为什么用排水量来表示轮船的大小?”这种提问方式,即培养了学生的问题少而精,克服了讲授法在学生已经理解的知识上无畏浪费时间的弱点。

  4、实验提问。如在学习《大气压强》这节课前,先让大多数同学参与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学生看现象后都很惊讶,因而产生疑问“是什么把两个半球压得这么紧呢?”这种方式最好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使其在玩中自然而确凿的产生疑问,这样可以把学生紧紧地吸引过来,使其更好地进入研究问题的情境,以提高研究问题的效率。

  5、讨论提问。如在让学生想出使漂浮在水面上木块能够乘载更多货物的方法时,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行出要使木块乘载更多的货物,可以换用较大木块或把原木块挖空。对于换用较大木块的方法的道理是很明显的,但对于挖空的方法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采用“空心”的办法能使其乘载更多的货物呢?这种方法可以发挥集体优势,集多人智慧于一体,同时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6、辩论提问。如在让学生想办法在使水中下沉的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的问题中,可引导学生通过小组间辩论的形式进行。过程是这样的:生1:“我们小组认为要使橡皮浮在水面上可借助一块木板受到的浮力。”生2:“方法可行,但不能借助木板也能使其浮在水面上吗?”生3:“可以把橡皮泥捏成薄片。”生4:“不行,我试了,把它捏成薄片放入水中,它还会下沉的。”生5:“可以把它做成‘空心’碗形”。生6:“我试过,可以但我不明白,为什么团成团的橡皮泥在水中下沉,而做成空心的就漂浮呢?”这种方式,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发挥小组优势的同时,也能使学生体验辩论后收获的喜悦。对于增强其研究兴趣很有好处的。

  7、漫画提问:如在学习《滑轮》一课时,让学生观察书中漫画,在学生看懂了漫画内容后,自然产生疑问:“为什么胖子能拉起一袋粮食,而瘦子反被拉上去?”一般的漫画都含有幽默的成分,但又不乏一定的科学道理。这样可以使学生在乐中发现问题,在幽默之余亦可体会科学的严肃及密性的丰富内涵。

  8、故事提问。如在学习《浮力的利用》这节课时,可以给学生讲拿破仑没听信科学家把木板船换成钢板船的建议导致海战最终失败的历史故事。而使学生生疑:“钢板船真的能浮在水面上吗?如果能,它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呢?”这种方式,从真实的历史故事出发,提出古人当时没有解决的问题,而学生都有超过古人的心理,同时也就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情境中来。

  9、类比提问。如在学习大气压时,可根据已学习的液体压强的特点提出问题:气体与液体压强成因相同,它们是否有相同的特点呢?再如,《阿基米德原理》可用来求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它是否也适用于气体呢?这种方式,要在已有类似情况的基础上进行,无论是提出还是解决问题,一般来讲都是很顺利的,但如果学生对已有知识理解得更深刻一些,效果更佳。

  10、尝试提问。如在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的时候,可先设计一道计算题,使学生发现物体受到的浮力都与它排开液体的重力相等,从而引发学生提问:所有物体受到的浮力都与它排开液体的重力相等吗?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研究情境,注意力比较集中,更容易出成果。

  11、延伸提问。如在学习了电磁感应和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后,有的学生提出:通电线圈在磁声中要转动,那么,转动的线圈在磁声中是不是要产生感应电流呢?再如在学习了用弹簧称量和用浮力产生的原因两种求浮力的方法之后,有的学生提出:称量法只适用于较小的物体,压差法只适用于规则物体,如果给我们一个较大而又不规则的物体,如果给我们一个较大而又不规则的物体,我们怎样才能方便地知道它受到的浮力呢?这种提问方式亦可称之为延伸性提问,是一种要求很高的提问方式,要求提问者必须对原有知识有深刻理解,并有高度的分析,综合,概括能力。

  总之,“想问”、“敢问”、“善问”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是学生走向成功之门的基石。愿我们的学生都能插上“问”的翅膀,在知识的广阔天空中尽情的翱翔!

  高元栋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