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摘要:自高校并轨收费以来,家庭对大学生学费的投入明显增大,我国贫困大学生的人数和比重呈逐年递增趋势。为保证贫困生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和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并切实解决他们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在构想转变为实际操作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积极探索创新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针对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 资助体系 问题 对策

  随着我国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重大决策有效落实,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发生了巨大变化,与之伴随的是高等教育成本的逐步提高,贫困生数量也日益增多。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是维护校园稳定、促进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一项大事。国家对此项工作非常重视,并逐步建立起“ 奖、贷、助、补、减”等一系列多元化资助政策的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但在推进此项工作过程中各高校都遇到了各式各样的问题。[1]

  一、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贫困生认定过程不当、浑水摸鱼现象较为严重。有些学生和家长通过某些渠道轻松获得虚假证明以便谋求受助资格。与此同时,对于部分贫困生而言,因为涉及个人隐私而不愿意公开自己的家庭情况,甚至有些贫困生害怕个人隐私得不到保护而选择放弃获得资助的机会。再者,贫困生的认定受评议小组的个人喜好和感情倾向影响程度较大,可能与之较亲密的学生更容易成为资助对象。认定过程不当使得本来就不大的“蛋糕”,变得更小了,贫困生的处境变得更为严峻。[2]

  2、奖学金制度制定存在问题、受惠面较低现象,导致奖学金对大多数贫困生的资助方面发挥的作用并不明显。奖学金的评定主要以成绩测评为依据,而对于来自经济和教育欠发达地区的贫困生来说,不论学习还是其他方面,他们并不占优势,因此这部分同学获得奖学金的概率较低。当然也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个别成绩特别突出的贫困生,不仅能得到国家奖学金,而且能同时兼得其他奖助学金,过高的资助额已经超出了资助贫困生的内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挤占了其他贫困生获得资助的机会。

  3、贫困生就业上的无助、一毕业就失业。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增多,而就业市场渐趋饱和,就业竞争日趋激烈,贫困大学毕业生群体的就业难问题尤为严峻。贫困生的大学生活长期处于求学和就业的压抑下,这极易对他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负面的影响。

  二、解决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现存问题的措施

  1、学校、银行、政府之间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推进生源地贷款。政府部门通过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将贫困生家庭和经济收入等基本信息放在共享平台中,一方面约束政府部门严肃认真提供真实的学生材料,另一方面,学校银行可以共享信息,避免学生将有关家庭隐私从生源地带到学校,同时银行能够准确掌握学生家庭的经济状况,提高银行贷款原始信息的准确性,降低银行贷款回收风险。这种平台完善成熟后可以逐步代替现有的国家资助金的发放模式并可以完善贷款大学生个人信用制度。[3]

  2、规范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流程。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并结合各高校实际情况,当前高校中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制定以下程序:首先,高校在发放录取通知书时,将《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一并邮寄给学生。贫困同学在入学前如实填写信息,并到生源地所在民政部门开具真实性的证明。其次,动态的界定贫困生,确定贫困等级,建立科学的贫困生认定程序,做到既保护隐私又能够认定准确。学校应实行辅导员或班主任与贫困生单线联系。辅导员在收到《调查表》及相关证明后,为充分保护学生个人隐私应采取灵活方式进行民主评议、贫困等级划分和奖助学金发放。[4]

  3、创新设立贫困生奖学金,建立合理的资金分配制度,设定资助上限。在贫困生中,设立专门的贫困生奖学金,更能够激励贫困生通过努力学习来获得经济上资助。设定受资助上限,避免过多的资金集中于一些家境经济困难又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同学手中。学校还要制定合理的引导政策,引导和规范贫困生从向学校、银行提出助学贷款申请、到贷款审批、发放及最终偿还流程,培养贫困生自身信用意识,合理信贷。

  4、推进校企合作,进一步拓宽勤工助学渠道。鼓励企业资金进入高校,建立各种形式的助学基金和奖学金,同时在企业中建立勤工助学岗位。企业与学校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对口支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开展贫困学生资助工作,多形式、多途径地解决贫困学生的发展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增加了贫困学生的经济收入,更主要的是让贫困学生得到了更多的实践实训的机会,进一步提升了就业竞争力。[5]

  5、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资助工作有机结合,完善资助育人体系。既要在经济上资助学生,也要在思想上、精神上和道德上培育学生。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资助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贫困问题和国家资助政策的制定初衷,树立青云之志,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工作,回报社会。同时,让他们多接触和了解社会,丰富自身阅历,增强认知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树立自立自强意识。在助学贷款工作中,学校要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诚信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诚信是现代人在社会上的立足之本。

  参考文献:

  [1] 杨安民.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看高校资助体系的改革[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8(7):107-109.DOI:10.3969/j.issn.1671-6132.2009.07.026.

  [2] 张雷,陈东升.高校贫困生社会资助工作的思考[J].传承,2013,(4):50-51.

  [3] 李飞. 高校资助体系缺陷思考[J]. 华人时刊(下旬刊),2013,(8):215-215.

  [4] 刘建荣,李方柏.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6,(2):205-209.DOI:10.3969/j.issn.1004-518X.2006.02.042.

  [5] 杜琼.心理资助视角下的高校资助体系改革[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2,(7):8-9.

  柏杨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