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问题

  摘要:生活中离不开音乐,因它传递的信息,可以给人带来美的精神体验,提升人的审美认识。高中阶段的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时期,而关注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则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中 课堂 音乐 情感教育

  “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

  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由此使我们领悟到:通过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使人树立健康的、积极的、正面的、富有真善美精神的情感世界。正如德国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在概括自己的思想理念时所说:“通过音乐可以从根本上对人进行思想的培养。”这句话可以通俗的概括为音乐教学是方式、手法,落脚点则是人的情感世界得到丰富,心灵得到美化、艺术情操得到陶冶。[1]

  作为高中阶段的音乐课堂教学,则是学生在经历学校教育形式中重要的一环。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来看,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强,想象力丰富,知识结构比较完善,而且已经有了自己的意识与想法,开始会用挑剔的眼光来看课堂,如果教师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就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且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判断力。因此,作为高中音乐教师应特别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学习、去思考、去展示,相信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审美判断力和音乐的赏析能力。

  因此,我结合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阶段的《音乐鉴赏》,谈一谈如何《关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问题》。

  一、通过聆听和理解音乐作品旋律,促进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音乐是通过声音来传达人类情感的听觉艺术、感知艺术。青少年学生具有与生俱来的音乐听辨能力,高中学生也不例外。通过音乐教师在课堂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和训练,让学生感知和理解音乐作品中声音的长短、强弱、高低、快慢以及音色的变化不同与情感的内在联系。聆听音乐是学生获得审美的前提,只有在适当时间里的聆听才能更好的理解音乐,才能更好的达到情感教育的最终目的。高中音乐鉴赏中有许多表现爱国主义情怀的音乐作品,其中相当一部分采用进行曲的风格,声音常常显得短促、有力、速度偏快。例如:《毕业歌》、《黄河》、《黄河大合唱》、《渔阳鼙鼓动地来》等。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音乐作品旋律的表现,从铿锵的力度、军队行进式速度和交响乐庄严、恢弘的演奏效果等方面引导学生对爱国主义情感积极的、正面的理解和认识,当然这种理解和认识可以是多元的,不同形式的,前提是需围绕爱国主义情感教育这一主题。同时,音乐教材里有丰富多彩的民歌,例如:《上去高山望平川》、《辽阔的草原》等,还有具有时代气息的新民歌,例如:《沂蒙山小调》、《幸福歌》等。在培养学生热爱具有悠久传统历史文化的情感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聆听音乐作品的旋律,感受其中厚重的人文积淀和深厚的民族情感,加深对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了解,促进学生热爱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情感教育。[2]

  二、通过领悟音乐插图和歌曲的歌词内涵,加深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编写运用了大量的音乐插图,应该说达到了图文并茂,诠释音乐情感的效果,也花费了编写人员的不少心血,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其被忽视或忽略的现象却十分常见。音乐插图的运用像其它学科一样可以起到帮助消化主要内容的目的。例如,《流水》配的插图是宁静致远的中国山水画,潺潺的流水、遒劲苍老的松树、仙风道骨的七旬老子等,整个画面无不传递着淡雅,舒展,怡然自得的情趣,对音乐欣赏起到了升华的作用。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通过图片的诠释,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音乐的鉴赏能力。同时在对于歌曲的领悟以及歌词的理解,情感教育的意义也不可小觑。很多歌曲作品的创作是先创作歌词然后创作歌曲,即使先创作歌曲后创作歌词,它们的相互照应,表达同一思想情感的原则是不会改变的。例如:李叔同的《祖国歌》、萧友梅的《问》。歌曲都在传递着作者内心对祖国的热爱,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芊芊学子的心。

  在我们面对多元文化的时候,通过聆听、欣赏图文并茂的音乐作品。可以帮助我们以宽容的、理解的、欣赏的态度去接受多元文化和姊妹艺术。例如:德彪西钢琴曲《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勋伯格的《五首管弦乐曲》。

  三、通过创设各种活动形式,升华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新课程改革以来,音乐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其中的音乐创造活动更是显出新课程的特色,创造活动的设置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促进课堂师生互动,还可以使正面的、积极的情感教育得到升华。例如:《鼓乐铿锵》一课,学习内容是欣赏打击乐,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分组自制各种小乐器,像塑料瓶和橡皮筋做成的简易乐器、竹制的管乐等等,教师给出适当的指导,待完成在课上让学生来表演,表演的内容不要求太难,关键是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自己动手、参与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参与活动当中增进对乐器的了解,使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情感在创设活动中得到升华。又如:在一次听余含教授的报告会中,她让我们听报告的音乐教师们也参与到她设定的活动中来。给我们在生活当中常见的东西,把它们当做乐器。如:报纸、筷子、啤酒瓶等等。她先教我们基本的节奏练习,然后让我们创编节奏,最后让我们把她的节奏和我们创编的节奏结合起来演奏。形成回旋曲式的结构。音乐老师们都惊讶原来音乐可以这样来教,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演奏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等。我想在高中音乐课堂上完全可以这样延伸、拓展。因此,这样的课后延伸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注重了学生对音乐内容、情景的体验,同时也对生活、学习中同学们要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情感教育通过创设活动得到升华。[3]

  总之,音乐学科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承载着对学生美育教育的任务,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而音乐教学的情感教育始终是围绕在美育教育过程中,它位居于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学三大目标之首。一堂既包含有丰富的音乐知识与技能学习,又富有情感教育目标的音乐课堂是我们更愿意看到和乐意接受的。

  参考文献:

  [1]常丽娜;;如何把握高中音乐鉴赏课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年22期

  [2]刘珊;;创设情境 唤起情感——浅谈高中音乐鉴赏的情感体验[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年08期

  [3]马强;;高中音乐教学中美育实施的途径[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年08期

  李齐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