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研究

  摘要:作为一门综合学科,体育教学要具备人文精神,就必须在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建立以人文为线索的教学体系。文章就针对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在教学中的应用做出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人文精神 高校 体育教学

  引言: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强调了文化素质教育的定位和内涵,其中明确提出当前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在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普通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工作也应适应素质教育要求,不仅传授体育技能,锻炼学生身体,还必须突出其人文性,注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社会责任感、心理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1]

  一、人文精神概述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2]

  人文精神的主旨在于人不被自己的创造物所束缚,而是运用这些创造物去为人的精神生活或心灵生活( 情感生活、审美生活和道德生活) 服务,运用这些创造物去进行新的创造,让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永远发扬下去。只有这样,才真正是更加符合人性;更加符合人的本质,更加符合人的本性;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充分的张扬人性。[3]

  因此,人文精神强调人的兴趣,人的追求的自由发展,强调人的创造性的充分发展,强调人的自身的提高进步和不断的自我完善,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强调人的人格独立,强调突出人的主体性。

  二、体育与人文精神

  《周易·贲卦》中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首次明确提出“人文”概念。《辞海》中解释说,“人文”今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体育既是一门学科,又是一种文化现象,其内容既包含自然科学,又包含社会科学。因此,体育与人文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国体育自古以来就蕴含着人文精神。中国体育文化很早就出现了关注人的自身长寿的养身思想,出现了“贵生”、“重己”的身体观,强调“崇德”“厚生”,所谓厚生就是要丰富人们的生活。因此,中国古代体育人文精神的主要内涵就是对人的健康和休闲生活方式的关怀。中国体育人文精神的另一主要方面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文”与“天文”并举。为了认识自然,人们的体育活动在由“自在”行为发展为“自为”行为的过程中诞生了体育教育课程,力求发现体育新现象,探索体育新效应,找出体育新规律。[4]

  三、体育教学存在问题

  1.教学观念。体育教学改革虽然在全方位进行,但不少教学改革者在实践中却只热衷于操作层面上外在课程形式的改革,过分追求一种表面上的热闹、活跃,学生内在情感和学习动机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大部分体育教师不了解设计的意图,缺乏教学改革的必备技能,而且也没有多余时间去学习探究这些问题,使体育教学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

  2. 教学目标。学校体育的一个致命伤是学生学了十几年的体育,在他们走出校门后,竟与体育再见了。这与体育教学忽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能力和锻炼习惯相关;与把体育理解为机械被动的教育有关;还与没有在体育课堂教给学生锻炼身体的原理和应用运动技术锻炼身体的方法有关。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所偏重的是一个技术怎么教,一个动作怎么做,忽略了对学生健身知识技能的传授,更忽视了对学生健身意识、健身能力、健身习惯的培养,使学生无所适从,无所收获。

  3. 教学内容。长期以来,竞技运动一整套的项目、规则和办法规范了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这些规则严密、技术要求高的项目,使天性好动的学生望而生畏,积极主动去锻炼的学生有减无增。体育教学是以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促进学生掌握科学健身方法等为主要内容,而竞技性运动项目,则是从体育竞技的角度出发,以实效性为原则,选用优秀运动员的运动技术为模式,通过程序化训练过程,达到完善技术,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这些运动技术,虽然有助于学生已具有的运动能力得以充分发挥,但对体育教育来说,显然脱离了其内涵,只能是一种外部的行为要求,未必是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最佳活动内容,而且竞技化的体育教学偏离正确的健身目的,违背人的自然生长、发育和发展规律,不实际地要求学生片面追求运动能力的超越,崇尚于外在的强筋壮骨、体能达标。[5]

  4 .教学方法。素质教育是一种弘扬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素质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主动、活泼地进行学习。与此相适应,在体育教学设计上,也要从“教师中心”转向重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不能像过去那样把学生当作被动的容器或“练习机器”去安排教学。在体育教学手段上,要从教师单纯“灌输”为主的方法体系转向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为主”的学法设计;由简单的“一刀切”方法手段转向因材施教和区别对待,在一定的统一要求的基础上,使学生的一般发展、共同发展与特殊发展、差别发展相结合,尽可能地为学生学习和锻炼创造条件,满足和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需求。[6]

  四、体育教学融入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呼唤着人文精神的回归,人文精神对体育教学的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文精神进入体育教学,将促进体育课程改革,一改以往单调而枯燥的传统体育教学模式,采用轻松活泼、形式多样的体育教学方式方法,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因此,学校体育必须以人为本,树立体育人文精神的观念,让学生深刻认识参与体育运动的最高价值的理念,使我国青少年能够科学、有效、真正地投入到体育运动当中,并给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带来终身收益。体育充满着人文因素和人文精神,体育教学使学生不仅学到体育知识,而且能够受到高尚的人文精神与道德情操的熏陶。

  人文教学是当前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的新生事物,更是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的新课题。高校体育课程能不能实施人文教学?当然能。其主要理由有:课程实践性。从课程的结构、任务或内容分析,其实践性均有利于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的教学任务和内容的空间和余地相对其它课程较大,课程教学的硬件条件相对较好,最重要的是课程教学对象具有探究性学习的主观愿望和主观条件。如学生的年龄、学习动机、学习经验等条件均能满足开展人文教学的需要。这些有利条件表明,高校体育课程实施人文教学将成必然趋势。

  五、对人文精神融入体育教学的几点建议

  1.构建科学的高等院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首先,体育教学评价对学生个体的关注是目前职业院校在教学中体育教学评价的重点,同时也是人文精神的主要体现方式。其次,职业院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要具有全面性。

  2.调整课程体系。丰富职业院校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性

  首先,制定高等院校体育课程体系的总体战略,在处理的过程中应当遵循目前高等院校发展的特点和社会对人才需要的规律,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整体技能的前提下来不断的完善和提高当前人文精神的提高策略尽可能多地开没丰富、多样的高等院校体育课程,使得在课程教学中具有着丰富的灵活性和弹性,能够满足当前不同水平和层次的发展,针对不同兴趣的爱好学生来进行选择。

  其次,在体育课程体系中渗透人文教育。人文教育之中需要针对各种具有高水平的教育价值来进行分析,使得在目前的教学中针对具有代表性的儒文化思想来进行研究。

  3.更新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突出对人文体育的关注

  要想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将其与人文精神紧密联系起来,首要就是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4.加强职业院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人文素质

  在体育教学中,仅仅掌握体育技能是远远不够的,教师的素质也不容忽视,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就首先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所以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加强自主学习,从根本上提高个人素质和综合教学水平。譬如学习心理学,做到了解学生从而帮助学生。

  5.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

  参考文献:

  [1] 宋亨国. 中国当代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1(02)

  [2] 程丽芬,温元秀. 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体育人文精神之研究[J]. 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1(04)

  [3] 曾进辉.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合人文精神的对策研究[J]. 湖北体育科技. 2008(04)

  [4] 刘霞. 关于现代体育教育人文精神重建的反思[J]. 体育科技. 2006(04)

  [5] 王波,耿耀国. 论体育科学与体育人文的融合[J]. 体育文化导刊.2006(09)

  [6] 杜爱俭. 当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与人文精神矛盾的研究[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6)

  作者简介:

  饶建波(1982-),男(汉族),湖北武汉人,本科,主要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训练

  饶建波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