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自主性,提高,阅读能力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9-01 14:27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自主性 提高 阅读能力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
语文教学是一个多种因素的整体。有些教师在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忽视了课文的整体,在教学课文时,只偏重认识生字,只注意某些词句,只注意开头结尾,只讲求思想教育……这些,都是忽视了课文的整体。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自始至终贯彻课文的整体观念。在接触任何一篇文章时,我们首先要了解这篇课文在本组的地位、作用和重点训练项目是什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将其训练重点贯穿始终。深入钻研教材也是贯彻整体观念的前提,钻研教材时不但应该把握每节课所教内容的训练重点,而且还应掌握所教内容与前后知识的关系,做到心中有数,就不会把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就能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整体发展。
对比传统的阅读教学,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适应了时代的要求,它促使教师只有更新观念,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积淀,增加自己的学识水平,才能适应新的教学改革。作为新时期的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努力把教学变成一个意义重组与再生的过程,把课堂变成思维碰撞,心灵陶冶,知识传承,精神升华的场所。[1]
二、在阅读教学中注重策略
1.把时间用在点子上
古人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师在阅读过程中就应该讲求一个“精”字,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如:课文中词汇丰富、用词准确、形象生动的句子;修辞手法用得贴切、精妙的句子;对话、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的句子;蕴含丰富、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的句子;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的句子等内容就是教师应该花大力气进行朗读指导的对象。在对《清澈的湖水》一文进行朗读指导时,我就重点抓住其中的第2、3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其它自然段则一带而过。因为这两个自然段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湖水两岸的景物比作各种人们常见的小动物描写得生机勃勃,充满生命力。最后一句“忽然,她眼睛一亮,飞快地向前跑去。”这句话暗示了小洁一直在寻找丢面包纸的垃圾箱。表达了作者具有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思想品德。这样大胆、有效地取舍,避免了“一把抓”的广而不实,把精力和时间用在了点子上,目标更明确,品悟更充分,训练也更有效,切实提高了学生品悟语言文字的能力,积累了语感。
2.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与关键。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学生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可以通过.导语设疑、借助多媒体、表演读、赛读等方法,增强学生的阅读欲望,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
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语,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读后感。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如《桂林山水》一课教学中,课前可播放歌曲《我想去桂林》,播放描绘桂林山水景色的课件,创设情景,让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起学习课文的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抓住景物特点品词句,先读出感受再读出情感,从而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以及作者是如何触景生情的,然后把作者的感悟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感悟。并通过仿照第二、三自然段的写作方法写一段话。这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院
[1]张兴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教育革新,2007.
[2]李桂莲.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j].教材与教法,2006.
[3]何红洁.语文基础课教学在中职教育中的困境及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
罗凤爱
(广西南宁市上林县木山乡中心学校广西南宁5305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