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理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心理效应是指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由于心理现象、心理规律的作用,所产生的一些特殊的反应效果。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利用心理效应的启示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全面发展。

  关键词:心理学 英语教学 应用

  教书育人”是老师的天职,它要求老师不仅要“教书”———传道授业解惑,更要“育人”—————培养心理健康,身心全面发展的学生。心理效应是指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由于心理现象、心理规律的作用,所产生的一些特殊的反应效果。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利用心理效应的启示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全面发展。

  以下是我对几种心理效应作了些详细的解说:

  一、巧用野弹簧效应冶,让人人都忙碌

  心理学认为,焦虑对一个人的动机状态具有一种“弹簧效应”:压力太轻则难使弹簧产生弹力;压力太重则将会使弹簧失去弹力;压力适中自然会导致最佳的工作表现效率。

  因此,我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了不同的要求。在记单词,背课文,书面表达等方面,分四个层次的要求。第一层的学生要求最高,教过的不仅要求做到“四会”而且要走在老师的前面,拓宽各知识面;第二层次的学生的要求次之,要求他们要对各知识做到“四会”;第三层次的同学在能力方面适当放宽要求;第四层次的同学要求能记能背的尽量,但至少要做到会读会认。这样一来,就避免了“优秀生吃不饱,后进生吃太撑”的情况出现。优秀生就不会认为,老师教的我都会了没事干,而后进生则就不会认为反正老师教的我也跟不上不读了。在我实行了这个制度以来,班上的每个学生都动起来,班级的学习气氛大为高涨。

  二、巧用野南风效应冶,让错误也可爱

  法国作家拉·封丹有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南风比威力,看谁先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大发威力,寒气逼人,结果行人把大衣裹得更紧;南风徐徐吹拂,春暖花开,行人因觉得暖意上身,继而自然地脱掉了大衣,“南风效应”由此产生。

  记得在交流What do you do?调查表情况时,发现学生中竟无人愿意选farmer, worker等这一类职业,我就长叹一声:“看来三十年后,工厂倒闭、农田荒芜,我们都要饿死了啊……”学生们大笑后,沉默了一会儿,有人站起来说:“I want to be a farmer.”“We want to be workers.”我故作激动的样子,上前与之握手:“Thanks a lot, good boys!”

  对于枯燥乏味的传统式说教,现代的学生已无人能听,我何不“幽它一默”来解决呢?

  三、巧用“共生效应”,让合作更有效

  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心理学界把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

  受“共生效应”的启示,我们可引导学生在“共生”中学习,在合作中“共生”,从而营造有利于学习潜能开发的心理环境和精神氛围,达到英语水平整体优化的效果。

  建立英语学习的“共生圈”(合作小组)是极为有效的途径。如我在班级中将学生分成15个学习小组,4人一组,建立“共生圈”。在“共生圈”的合作互动中,完成相关任务,让优秀生充分发挥帮、带作用,使后进生燃起学习欲望,克服畏难心理、除去羞涩感,彼此相互弥补、借鉴、启发、点拨,从而促使学生群体在“共生圈”内得到共同发展。在每次小组活动中,各人各司其职,有的记录,有的策划,有的收集材料等,忙得不亦乐乎。

  为此,我在平时教学中对潜力生要求保“底”,对尖子生则不封“顶”。如教学A new house时,先向学生提出基本目标———掌握本课四会词句,给自家屋子摄影或画一幅自己房间的图画;中等目世界各地的气候等),学生们又一次在合作中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

  四、巧用“期盼效应”,让人人成功多

  期盼效应也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个人由于对某事情有强烈的期待,所以导致那件事情真的发生了,后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用来描述教师对学生的强烈期望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的现象。

  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经常会对学生说你最近进步多了,相信你一定会把英语学好的,你回去以后要经常对自己这么说。这么做的目的是给他们一个积极的自我暗示。而且在平时我也注意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加以肯定,从而更加强了他们向好的方向发展的信心。

  五、巧用“鲶鱼效应”,让竞争更激烈

  挪威人在海上捕获沙丁鱼后,如能让它活着抵港,卖价就比死鱼高好几倍。只有一只渔船总能成功地带活鱼回港,而船长一直严守着成功的秘密。直到他死后,人们才发现他只不过是多带了一条鲶鱼回港。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己后,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能活着回到港口。这就是心理学上的“鲶鱼效应”。

  运用这一效应时,我们可以通过个体的“中途介入”来对群体起到刺激作用,这种方法能够使学生居安思危,提高学习效率。

  我曾利用插班生的点滴进步和聪明智慧来激励其他学生,外地学生涛涛刚转来时,词汇量几乎为零,班上的同学都有点看不起他。但他肯吃苦,常主动留下来补课。当我公布他第二次月考150分得108分时,教室内掌声震耳。在接下来的历次考试中,他也经常取得优分。在学生、家长面前,我极力表扬他,课后,更严格要求他,班上许多学生都想和他比一比,也有人主动要求做他学习上的“小搭档”。如此一来,班上的学习气氛比以前更浓了。

  当然,还有许多心理效应诸如“首因效应”、“沉锚效应”、“海潮效应”等都值得我们借鉴,我们也要提防马太效应、光晕效应,以平等对待每个学生等等。我们的教育教学只有遵循这些心理效应,从“心”开始,用“心”来教,才能使教师教得秀气,学生学得灵气,课堂充满生气,才能真正实现“为发展而教”的目的,才能培养具有良好健康心理素质的现代化人才。

  刘叶萌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