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校学生就业导向中谈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2014年高校毕业生将达727万人,大学生就业形势依旧严峻。通过对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好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日常的管理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毕业生克服好高骛远、争功近利的思想,引导他们开阔思路,为将来的发展和成长创造条件打下基础。

  关键词:思想政治 教育 就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已使当代大学毕业生的思想不再单一,大学生面临更多的困惑,大学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据统计,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27万人,比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再增加28万人,创下历史新高,这些高校学子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学校关注的焦点。从目前的国际国内形势看,重大政治活动以及敏感期相对集中,特别是金融危机导致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两会”也把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为热门议题广泛讨论,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高度重视,涉及到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问题。

  面对着社会的转型、就业方式的转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把握大学生的思想问题的特点,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实际依据。[1]

  一、自我意识增强,纪律观念淡化。

  经过四年大学教育,大学生已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将走入竞争激烈社会的他们开始关注社会变革和社会问题,切身感受到个人综合素质和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开始注重和发挥自己的思想活跃、动手能力强等特长,不断地增强自我的适应能力及竞争力,自我意识及独立自主意识大大加强。由于毕业班学生需要大量时间找工作,学校基于人性化管理,对他们管理较为松散,而大四学生对自己的要求也不严格,甚至成为老油条,不愿接受学校和老师的管理,组织纪律涣散,集体观念淡薄,对集体活动漠不关心。

  二、思想复杂易变,心理承受能力差。

  毕业在即,毕业生的思想是复杂矛盾的,他们有的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对能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而满心欢喜;有的则因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对自我能否顺利就业、适应社会缺乏足够的把握而感到迷惘和困惑;有的自我定位不准确,就业期望值过高,自身定位不准,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理想与现实脱节,一旦遭受失败,信心倍受打击而心灰意冷、焦虑不安、悲观失望;有的毕业生心理准备不足,无所适从,缺乏足够信心而消极等待,把希望完全寄托于家人、父母,把找工作认为是家里的任务、是父母的任务,如果工作没找到,他会认为是父母的无能,而跟自己一点关系也没有,不会去反省自己的做法。面对毕业前如此复杂多变的思想及各种各样的心理矛盾,面对求职时的种种挫折和不如意,如果无法及时有效排解,就会形成巨大的思想负担和心理压力,进而意志消沉、焦虑不安。[2]

  三、职业道德意识淡薄,诚信度差。

  随着就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一些毕业生为获得岗位,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手段而忽视基本的道德标准,不讲诚信,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还有一部分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不管中不中意,有单位就签,不如意或者有更好的去处就随意悔约,履约意识淡薄。这些毕业生不顾基本的职业道德,缺失诚信,不仅降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信任度,而且影响着学校的声誉,影响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健康与稳定发展。

  四、树立科学求实的职业理想观。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思想观念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拜金主义、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不断冲击着毕业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导致许多毕业生的理想信念开始动摇,主要表现在毕业生在就业的态度上,不愿响应祖国的号召到边疆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冲突时,首先考虑的是个人利益。因此,在毕业生步入社会之际,我们要紧密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紧扣时代的主题,加强毕业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使之成为大学生开拓进取、拼搏奋进的强大精神支柱和不竭的动力源泉,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引导毕业生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追求与国家的命运相结合,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自觉地、无条件地服从祖国需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积极主动地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3]

  五、拓展社会事业、增强合作尧竞争意识。

  当代大学生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当他们在处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找不到合理的平衡点时,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忽视协作和奉献精神。以自我为中心是独生子女的突出问题,尤其对家庭条件较好的独生子女来说,表现的更为明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注重到这一点,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只有懂得如何与他人合作才能真正融入社会,发挥自己的才干,进而服务社会。而随着大学生就业市场国际化逐步形成,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就显得更为迫切。择业素质中的竞争力不仅包括毕业生素质实力,如毕业生的理想、品格、成长阅历、工作能力、学业成绩等,而且还表现在择业能力上,如获得信息能力、应答礼仪等。要想胜任工作取得好成绩就必须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增强社会活动能力。

  六、要树立面向基层,艰苦奋斗的思想。

  准备求职的大学生必须要有面向基层,树立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没有艰苦的锻炼,没有工作经验和能力的逐渐积累,又怎么能够做出前所未有的成就?大学生要真正深入到基层当中,扎扎实实地工作,肯定会大有收获。

  在新的就业制度下,就业导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参与求职择业活动。增强大学生适应新的就业形势的能力,为大学生顺利就业搭起桥梁,铺平道路。就业的导向作用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和途径。在工作实践中科学合理的发挥就业的导向作用,是一个有效地载体和支撑点,紧紧抓住当前学生最关心的就业问题,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就业服务体系当中,形成全员全方位共同推进的强大合力,才能增强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和渗透力,这也是以学生为本、服务育人的具体体现,必将为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提供强大的助力和夯实的后劲。

  参考文献:

  [1]夏金元,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7(5)

  [2]高晓琴,对就业指导中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3)

  [3]曾琳娜,就业指导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学习月刊,2012(10)

  贾超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