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123”模式下《汽车售后服务实务》课程标准设计

  摘要:近年,随着汽车保有车辆的激增,汽车后市场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同时,高职汽车服务与营销专业的报考人数不断创出新高。但是,前期的毕业生回访调查中发现,多数企业认为毕业生的职业素质有待提高[1]。

  关键词:汽车 课程标准 设计

  一、现状

  日前,笔者对2010级汽服专业毕业生在售后服务岗位进行回访调查,发现企业对应届大学生的的职业素质认同度较差。

  二、分析

  可以看出企业对学生的不满意点在业务流程方面。从课程上分析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学生对课程兴趣不浓

  造成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具体为以下四方面:第一,早期开设的汽车售后服务实务课程承接了理论课教学方式,造成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教学轻实验实习教学的现状。第二,教师执教能力有待提高,校内教师具有丰富的理论教学能动,但是在专业实践技能方面比较欠缺,无法开展实践课程。第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产业结构调整速度的加快,校内教师与实践接触机会相对较少,对最新资讯的掌握相对滞后,造成教学知识与岗位知识脱稿。第四,高职学生自身素质较差,对学习兴趣不浓[2]。

  2.考核评价方式单一

  汽车售后服务实务课程的考核评价方法,首先请校内老师对学生上课情况初步进行评定,然后综合期末(笔试)考试成绩,得出最终成绩。从评定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校内教师主要以期末(笔试)考试成绩为依据评价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从未对学生的实操能力进行考核。

  三、设计

  1.宗旨

  为保障课程与实际接轨,改革了教师结构、教学主体、考核方式,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教师双师素质保障课程实施,按照行业标准设计课程标准。既是“123”模式来指导课程改革。“123”模式既是:一套标准、两个保障、三个改革。

  2. 教学情境设计

  根据4S店维修接待员工作的内容以及工作流程的重要程度,再结合本校课程的实施条件,选择了“5S管理”、“保养车辆处理及接待流程”、“维修车辆处理及接待流程”、“事故车辆处理及接待流程”、“顾客异议处理流程”等作为主要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第一,售后服务企业5S管理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认识售后服务企业结构、“5S”实训;其次在教学要求方面:通过讲授和参观售后服务企业让学生了解售后服务企业结构、实行“5S”管理;最后在教学过程方面:学生5人一组,对校内实训基地进行“5S”管理。

  第二,保养车辆接待与处理

  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八步预检、12步流程、首保流程;其次在教学要求方面:通过车辆保养基本流程实训,对车辆保修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练习保养流程话术和接待礼仪;最后在教学过程方面:学生2人一组互相练习保养车辆接待流程和礼仪,以及实际运用能力。

  第三,维修车辆接待与处理

  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更换零部件车辆处理、三包期内索赔车辆接待及处理;其次在教学要求方面:通过维修车辆接待流程实训,对车辆维修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练习维修流程话术和接待礼仪;最后在教学过程方面:学生3人一组互相练习维修车辆接待流程和礼仪,以及实际运用能力。

  第四,事故车辆接待与处理

  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单车事故车辆处理、多车事故车辆处理;其次在教学要求方面:通过事故车辆接待流程实训,对索赔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练习事故车辆接待流程话术和接待礼仪;最后在教学过程方面:学生3人一组互相练习事故车辆接待流程和礼仪,以及实际运用能力[3]。

  第五,客户投诉处理

  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接待与询问、投诉处理;其次在教学要求方面:通过投诉处理接待流程实训,对汽车综合知识进行运用;最后在教学过程方面:学生2人一组互相练习投诉处理接待流程和礼仪,以及实际运用能力。

  3.教学方法和实训条件改进

  第一,收集企业标准建设课程标准。

  我校与多个4S店合作,具备收集行业、企业标准的渠道。《汽车售后服务实务》课程可以根据4S店的企业标准设计课程标准,从而保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前瞻性。

  第二,提升教师素质。

  考评体系建立后,实施的主体是教师,这时教师素质的高低将深刻影响教学质量。从两面方提供教师整体素质,一是提高校内教师的实践能力,二是引入校外(企业)教师。

  第三,改善实训硬件条件。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具有高素质教师的前提下,实训课程需要设施完善的实训室开展,如果没有设施完备的实训条件将大大降低教学质量。为改善实训条件可以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以及与汽车企业紧密合作,进行资源互补。

  第四,改革考评体系。

  如何将企业标准导入考评体系,保证企业需求与课程接轨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在设计的《汽车售后服务实务》课程的考评体系设计时,将对考评内容和主体进行改革。在评价内容上加强对专业理论基础、职业技能应用能力、组织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创新能力、工作业绩等多项内容进行打分,合理评判学生的职业能力;在评价主体上以校外(企业)教师对学生打分为主。

  参考文献:

  [1] 薄志霞.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教育与职业,2011,(18)

  [2] 李蓉. 高职汽车服务与营销专业实践环节设置的研究. 教育教学论坛.2012,(28)

  [3] 董国荣. 高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职业技术教育. 2006,27(14)

  蔡彧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