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中华民族在漫长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在丰富的文化遗产中,古代诗词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许多古今传诵的名篇,都经过千锤百炼,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大力提倡复兴民族教育的今天,有必要阅读一些文质兼美的古代诗文,从中受到美的享受。
关键词:阅读 古诗 文美学 略谈
一、自然平淡之美
西方古典美学,把自然看作是艺术的对象,“人”则是自然最高的造物,人,又是自然宇宙的中心。中国古典美学崇尚自然山川,把它看作造化之灵,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亲和的关系。“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庄子所赞扬的自然风格美,成为艺术追求的最高、最理想的境界。唐朝陶渊明的田园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四句,王国维曾称赞它达到了“无我之境”(《人间词话》)。作者在诗里着意创造静谧安闲,物我交融的意境,充分表达自己摆脱世俗环境干扰之后的恬淡心境。南朝谢灵运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力摹写山水的作家,他的山水诗清新优美,色彩鲜明,如“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入彭蠡湖口》),“白日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等。“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南史?颜延之传》)。美国意象派亲运动的领袖庞德称赞中国的诗“象流水,象岩石,象飘雾”一样自然,并预言本世纪在中国将找到新的希腊,推动又一次文艺复兴运动。
二/情景妙合之美
王夫之曾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限。
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如杜甫的《登岳阳楼》“吴楚在南坼,乾坤日夜浮”,写洞庭湖的浩渺无边,这里正含自漂泊无归的感情在内,即情藏在景物中。“亲朋无一这,老病有孤舟”,写投志无归的感情,这里就含有在湖上漂泊的景物,从孤舟里透露出来,即景藏在情中。柳宗元写《钻鉧潭西小丘记》,作者借小丘被弃幽荒“,货而不售”的遭遇,暗寓作者怀才见弃,沦落天涯的感慨,做到了情景交融。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其中,“孤帆远影碧空尽”,不单是写船愈走愈远了,而且表现送行人伫立布边,久久不愿离去的心情。“唯见长江天际流。”也不仅是写辽阔的江面,而是写当帆影逐渐消失,留下的是空阔的满面,汹涌的波涛,在这些景物中流露出对友人的真挚的怀念。这些例子都说明,在古时文中,非常注重情景交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二者有机的融合在古诗文中。
三、传神之美
古诗语言精炼,人所共知,往往差一个字就会影响一句诗,甚至会影响一首诗的艺术性,古人成这样的字为“诗眼”。其实,一切艺术都是这样。顾恺之画人物,数年不点睛,有人问他何故?顾答:“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就是要在眼睛里传达出人物的神情来。诗眼是这样,文眼也是这样,它们都能传出诗文的精神。
王安石写《泊船瓜州》这首诗时,正坐船停泊在瓜州。这首诗是:“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他住在金陵的钟山,当时还不能回家去。他怀念钟山,就写了这首诗。他先作“又到”,又作“又过”,“又入”,“又满”,认为都不好。为什么这些字不如“又绿”好呢?因为“绿”字色彩鲜明,在我们面前唤起一片江南春色。其他名字都比较抽象,没有这个作用。另外“绿”可以唤起我们联想。王维《送别》诗:“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说“春风又绿江南岸”,让我们想到王维的诗,想到春草绿时容易引起思归的念头,这就跟下文“明月何时照我还”密切响应。从这里,我们看到古人在“诗眼”处,往往仔细推敲,寻找到那最恰当的一个字。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警策之句振起全篇,表达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可谓全篇的点睛之笔。
当然,诗文的好坏,不决定于诗眼文眼,要是只讲究诗眼文眼而忽略思想内容,也会走入歧途的。既讲究内容,也讲究语言的精炼,在提炼语言时,只是能选择最确切的词句来表达作者独特的感受就好。
四、含蓄宛转之美
含蓄宛转,是不把意思直接明白说出,而是含在撰写的形象里。如杜甫《月夜》,通过想象来曲折地表达情感。“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鬓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当时,杜甫家在鄜州,他自己劫陷在沦陷的长安,在这诗里,他不说自己怀念家人,却提象家里的妻子在今夜月下怀念他。他凭着想象,给妻子对自己的描绘出一幅想象图来。曲折地表达出他对家人的怀念。
用比喻的修辞,也可以把感情表达得比较含蓄。《诗?鸿雁》里写鸿雁在飞,在哀哀地叫,用来比喻流亡的人民的哀号。《硕鼠》中,把奴隶主统治阶级比作贪得无厌专门侵夺别人劳动成果的大老鼠。运用比喻,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含蓄的手法最容易和讽刺相结合,是诗中的“春秋”笔法。如杜牧的《过华清宫三绝句》中的一首:“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通过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含蓄而有力地讽刺了晚唐帝王们荒淫享乐。
象这样,不是一览无余,而是含蓄有味。这正是古诗文所追求的一种醇美的境界。
古代诗文,犹如一座宝库,那精炼的语言,美妙的节奏,的韵律,深邃的意境,曾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如今,我们又重新审视这座绝美的艺术殿堂,从中找回那种纯真的感觉,用祖先的智慧之火,点燃中国教育民族化的火炬,弘扬我中华文化。
李海霞
(吉林省辽源市东丰县那丹伯中学吉林东丰136324)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