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心理扶贫”策略研究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 关键字:贫困生,高校资助工作,心理健康,心理扶贫
  • 发布时间:2014-08-29 12:19

  摘要:高校贫困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贫困又使他们产生各种复杂的心理问题。掌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和表现,并有针对性的做好贫困生“心理扶贫”工作,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关键词:贫困生 高校资助工作 心理健康 心理扶贫

  一、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的主要表现形式

  1、自卑抑郁心理

  自卑是贫困生所有心理问题的根源。贫困生虽然家境贫寒,但能够进入大学深造的贫困生, 在中学阶段往往都是学习成绩不错的学生,较好的学习成绩让他们感到自己的优越。但是进入大学后,大家都是学习上的精英, 贫困生突然间感觉到自己的优势荡然无存,特别是来自“老、少、边、穷”的农村家庭的贫困生,因巨大的经济压力,他们发现自己与城里的学生在很多方面有很大差距,这种自我认识的反差使他们从过高估计自己跌落到过低评价自我而产生自卑感。由于自卑导致自轻、自贱、自我鄙视和敏感多疑等,进而缺乏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挫折感到无能为力,丧失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生活上的困难,心理上的不成熟,加上社会上存在的不公平现象严重影响了其人格的发展,对其步入社会产生消极作用。

  2、焦虑担忧心理

  焦虑是由于心理冲突和挫折所引起的复杂的不良情绪反应。贫困生由于家庭负担重,思想压力大,精神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烦躁不安的焦虑状态。有些贫困生由于平时生活中习惯精打细算,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常对一些事情斤斤计较,拿的起、放不下,并逐渐形成了敏感狭隘、优柔寡断的心理;有些贫困生因担心家庭无法为他们提供足够的生活和学习费用,或担心家庭欠债增多,或担心父母多病而产生焦虑心理; 有些贫困生担心今后就业过程中将遇到的挑战,也无形中增加了贫困学生的压力和焦虑感。贫困学生过度持久的焦虑体验,损害了他们正常的心理活动,导致心理疾病,从而也严重影响到他的学习和正常生活。

  3、沮丧与掩饰心理

  有些贫困生感到自己经济条件不如人,是因为生不逢时,而产生怨恨社会、怨恨自己,自我消极情绪,对周围的人和事特别敏感,影响到自己仅有的人际关系,使自己常常处于一种沮丧状态。有的贫困生对于自己的贫困处境和寒酸外表感到羞愧, 在行为方式上表现出与自己的现实条件不符、甚至相反的举动,过度的包装自己,这种一反常态的举止,暴露出他们心理上的虚弱,害怕失败、挫折,极力来掩饰自己的弱点而导致更大的心理压力和痛苦。

  4、人际交往中自我封闭

  人际关系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和青春活力。贫困生渴望与同学交往,希望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思想上的压力。但是由于经济上的原因,为了不在众人前暴露弱点,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愿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不参加同学们的聚会;另外因就业的压力,大学的学习任务变得沉重。在经济与学业的双重压力下,贫困生的精神压力比普通学生高出许多,从而使部分贫困生对自己失去信心,变的自卑、敏感、孤僻心理,自我封闭,不注重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与同学保持一定的距离,把自己封闭在自我的小圈子里。常常给人以一种难以接近、不和群的感觉。集中表现在行动上独来独往,不愿与同学交流,不参加集体活动,对班级、集体漠不关心。

  二、帮助贫困大学生心理扶贫的主要途径

  1、完善经济资助制度,加强勤工助学

  针对因经济条件制约造成贫困大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从奖学金、助学金、困难补助、学杂费勤减免和工助学基金等五个方面来帮助贫困大学生。高职院校首先要认真落实这些政策措施,保证每位贫困大学生能得到合理、公平的经济资助。同时要加强贫困大学生的“自助”教育,提倡以“自助为主,他助为辅”,或者“以酬代补”的经济资助运行机制,也就是加强学生的勤工助学运行机制[1]。使学生从消极被动的等待资助,转化为用自己的劳动来积极主动地摆脱救助,从而使贫困大学生树立顽强拼搏,健康向上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挑战。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一支过硬的、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障。建立一支以思想政治辅导员为主,兼、聘为辅的工作队伍,各司其责,不断增强其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和能力,定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具体实际,在学生日常的思想教育中结合心理健康指导,在思想上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的心理抗压能力,培养他们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勇敢面对困难挫折的信心。

  3、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大多数贫困大学生心理压力大、性格内向、自卑心理明显等,高职院校应采取相应措施做好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比如成立心理咨询室,在新生进校时进行心理健康测评,为每一位贫困生设立心理健康档案,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和讲座,形成心理知识普及、心理健康咨询、心理疾病治疗、心理学科研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2]。帮助贫困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了解自身的心理健康状态,学会应对不良情绪的办法,增进心理健康的因素,特别对心理失衡的贫困大学生进行调试和心理干预,使他们能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4、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

  教育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心理,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宿舍文化等育人环境的建设,积极营造团结互助、相互关爱、健康向上的和谐氛围,让贫困大学生在这种教育环境中不仅能得到经济上的帮助,更能得到心理上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的作用,开展多姿多彩的校园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来丰富贫困大学生的集体生活,让他们在积极参与这些活动的同时,不断地发现自身的优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小结

  前必须高度重视贫困生心理问题的严重性,解决相关问题的责任义不容辞地落在了基层思政辅导员的肩上。相信在党、政府和全社会的关心之下,贫困生的心理状况能够得到逐步改善,使我国和谐社会建设进一步得到推动【3】。在这一过程中,建立完善的心理扶贫目标管理机制,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培养相关的素质和能力,会使思政辅导员的相关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徐海亮.特困学生群体“心理贫困”的特征与心理扶贫[J].科技信息,2010

  [2] 陈鹏.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 李辉.高校贫困生心理状况分析几对策[J].青年探索,2003

  作者简介:

  杨潇,男,出生年月:1982.9,籍贯:湖南醴陵 职称:讲师 学历:本科 研究方向:院思想政治教育

  杨潇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