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幼儿 感悟内涵——记观察大班音乐《和星星跳舞》活动引发的思考

  摘要: 《纲要》中指出:“ 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因时、因地、因内容、因材料灵活地运用。”“ 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利用合理的教学策略,有效地提高幼儿的注意力。本文试图通过观察、记录大班音乐《和星星跳舞》这一活动案例,来分析“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如何利用有效地教师策略提高幼儿注意力” 这个问题。

  关键词:音乐活动 教师策略 幼儿表现

  《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因时、因地、因内容、因材料灵活地运用。”“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利用合理的教学策略,有效地提高幼儿的注意力。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我园开展了“抓住黄金时间,实施教学有效性”的园本教研活动,活动旨在在观察幼儿的注意力持续的长短中找寻教师策略的有效性,让教师在不断地观察、分析、反思中提升教学策略。《和星星跳舞》是一首旋律优美,朗朗上口的儿童歌曲,活动中教师在特定的环境下让幼儿学唱歌曲,创编动作,感受与同伴一起舞蹈的愉悦心情,下面是我对其活动中幼儿的表现以及教师所运用到的有效策略的观察、记录、分析。

  一、情境感受性策略,让幼儿有身临其境之感

  无论何种乐曲,都会表达某种情感或是描述某种场景。根据音乐特点教师可选择幼儿熟悉的内容设计场景,让幼儿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如《和星星跳舞》活动开始出示的背景图形象生动,上面是夜空,一个小男孩坐在屋顶上看着天空中一闪一闪的星星,画面让幼儿充满幻想,想象着图片的内容,感到很新鲜,这是吸引幼儿注意力和让幼儿熟悉歌词的好方法。通过图片的表达,幼儿感受到这是在夜晚明净的星空中,男孩代表着“我”,看着“星星亮晶晶”,接着对图片逐步的分析,让幼儿对歌曲所要表达的意境有了一定的了解,相对于歌词中幼儿较难理解的部分老师可以重点提出来,让幼儿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样也对他们理解歌词提供便利,同样也为下面表现歌曲作好铺垫。

  二、图谱直观性策略,让幼儿利用直观形象思维

  图谱是音乐活动中最常用也是最实用的方法,教师在唱到关键的地方出示图片,一方面加深幼儿对歌词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是让幼儿能够通过图片熟记歌词,这个方法简单有效,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让人感觉既生动又有趣。

  活动前教师要通过对音乐作品的细致分析与研究,找准音乐的主要特点,有意识的设计图谱,让幼儿对抽象的音乐有直观的认识,起到促进学习的目的。如在《和星星跳舞》活动中,师提问“说说听到了什么?”幼儿在说的时候老师继续丰富背景内容,出示与歌曲有关的两个关键的小图片,让幼儿理解歌词,“小朋友们想干什么?”而且,本节课中教师采用的图谱表现手法又有别于以往逐幅出示,而是改用在背景图内增添小图,扩充歌曲内容,这样一方面清晰地表达了完整的歌曲内容,另一方面也有一种意境美的感受。幼儿通过整体的感受,充分领悟歌曲的含义。

  三、道具、游戏化策略,让幼儿在玩中学

  学习新歌时为了让孩子们能学会唱一首歌,教师常会采用机械地重复练习,这样孩子们容易感到疲惫厌烦,若采用有道具的游戏形式进行练习,可以使孩子们兴趣盎然、情绪高涨。如《和星星跳舞》游戏环节的设计,师提供可以忽闪忽闪的星星做道具,让幼儿扮演星星来表演,这样有效地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激发孩子主动学习演唱的兴趣,让他们在边玩边学中巩固掌握歌曲。

  同时,游戏表演是孩子领会乐曲的一种升华,也是孩子们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孩子们带上道具在欢乐的音乐游戏中将自身对乐曲的习得进行自然展现。教师应该多多设计并采用此策略,引发及支持幼儿的活动。如《和星星跳舞》活动中请一半幼儿扮演星星,带上星星道具边唱边做动作,另一半幼儿就扮演小男孩数星星,然后进行角色互换。但在表演游戏的过程中,由于分发道具占据的时间比较长,这必然带来等待的孩子的时间也比较长,如何化解这个矛盾,其实老师可以事先将幼儿分为1、2两组,在游戏时先是1组幼儿来扮演星星,道具放在桌子上,让他们自己拿好戴好进行表演,游戏结束后1、2组再进行角色交换,这样可能孩子等待的时间可以缩短,活动也更加的紧凑些。

  四、肢体动作、语言体验策略,让幼儿有更进一步的感受

  音乐活动不仅是静态的听觉和语言的活动,动态的肢体动作的配合对于幼儿感受作品也相当重要。活动中应让幼儿仔细聆听,引发感受、做出表现。如在《和星星跳舞》活动中,教师用自己的体态语言激励孩子大胆的想象,跳舞时用了哪些动作,应该怎样做邀请的动作,这些让小朋友觉得特别有意思,都很想自己试一试,同伴之间的互动以及师生的互动,激起幼儿表现的欲望,虽然他们也许不会跳舞,但是他们都愿意去尝试一下,这就让课堂的气氛非常的活跃。当然老师的语言指导也需要很到位,但这个活动中教师提问:“唱到哪里才能飞上天?”这样的语言提示,让幼儿觉得无所适从,不知该怎样回答,教师提问的目的是希望小朋友能表达出当歌词中唱到飞上天的时候就飞出来,但是老师的提问就引起了小朋友的误解,他们答得和老师预设的有很大的出入,其实这就是老师的提问出现了问题。在教学活动中,老师的提问带有引导作用,提问是否恰当,是否合适宜,这都对教学起到很关键性的影响,所以老师在提问前要仔细斟酌,分析自己的提问是否有效,是否对孩子有促进作用,是否会产生歧义或相反的作用。这里的提问就可以改为:“当音乐里唱到什么地方,小朋友就可以出来和星星一起跳舞?”所以幼儿在欣赏音乐时,教师可以用肢体来表现,让幼儿通过观察、听,分析出何时出来跳舞,这样也是一种体验;另外老师让幼儿在理解歌曲的基础上,想象星星闪动和跳舞时的动作,幼儿也是充分发挥想象,用不同的动作表现星星的不同状态,从另一方面———动作来表现歌曲。

  总之,在幼儿园的音乐活动中,教师要学会灵活的运用不同的策略来激起孩子学习的欲望,只有你策略有效了,切合孩子的需要了,让孩子饶有兴趣的主动学习了,这样的策略才能称为最佳的有效策略。

  作者简介:

  冒丽娟,(1983—),女,汉族,江苏太仓人,现为太仓市新区幼教中心陆渡幼儿园中班年级组组长。

  冒丽娟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