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应用心理应激理论和方法开展中医药实验研究的思考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心理应激,中医药实验,脏腑功能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8-29 10:09
摘要:心理应激理论是一种专业理论和方法,这种理论在中医药实验研究中的应用是中医药研究的新趋势。加强心理应激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心理应激理论的应用主要应用在中医脏腑功能和证候机理研究中。本文将重点探讨心理应激理论的模型建立与应用。
关键词:心理应激 中医药实验 脏腑功能
随着中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健康理念的理解也越来越深。中医药同心理应激之间的关系逐渐被人们发现并重视起来。机体在受到应激源威胁时发生的心理以及生理机能改变的过程就是心理应激。心理应激是一个具有生理学和社会学性质的专业性概念。这一概念在生物医学领域提出之后便得到了广泛应用。加强心理应激理论的研究,加强心理应激理论在中医药实验研究中的应用已经逐渐成为中医药实验研究的趋势。
一、心理应激模型的建立和应用
在当前的心理应激模型中经常包含条件反射性电击足、母性行为应激、束缚制动、社会剥夺、心理神经应激等应激源。躯体性应激对于精神心理应激是不利因素,但是它往往包含于大多数应激模型中。因而有许多研究者都主张建立一种比较纯粹?的精神心理应激动物模型。但是在实际研究中就会发现这是不可能实现的,所有应激源都是包含共同的心理成分的。在实际工作中只能是通过改变精神心理应激和躯体应激的比重,通过增加精神心理应激比重,减少躯体应激比重来进行深入研究。[1]
当前在中医药研究试验中人们较多地是采用经典的心理应激模型,这一模型的应用有重要意义。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对中医证候概念没有清晰的认识,应用的方法也不合适,得出的结论也存在一定问题。例如,抑郁症是当前比较典型的一种症状,在医学研究中不可预见的慢性应激是制作抑郁症的公认说法,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抑郁症是不能等同于中医肝郁证的。[2]
在实际应用心理应激模型中我们需要高度重视以下几点:一是动物对应激刺激的适应。从慢性束缚制动应激来看,人们往往采用的是每次固定长度刺激时间、单一的方法来进行应用。采用这种方法就容易产生动物对应激刺激的适应。这种方法在中医药实验研究中的应用是值得商榷的。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对于动物在应激反应后的变化究竟是由何种因素引起的,我们是很难进行判断的。为了科学研究我们有必要把造模时间确定为15天,这样能够体现出慢性。此外还通过缩小大鼠的活动空间来调节到不会产生强烈反抗的紧张程度。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每天开始时间和束缚制动时间都是不同的,第一天是4h,以后每次增加30到60min。二是应激强度。应激强度会对实验结果造成一定影响。在实验过程中应该严格控制应激强度,当应激强度增强的时候会使得动物产生剧烈反应,甚至会出现严重不适,最终会出现创伤及炎症,这是我们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的一点。三是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不当处理对动物产生的影响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由于不当处理产生的新刺激也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是需要高度重视的一点。
二、中医脏腑与证候的研究
心理应激在中医脏腑及证候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当前在这方面中医药研究取得了明显成绩。当前心理应激在中医脏腑及证候的研究中的应用主要是在NIM 网络的基础上来实现的。在经过一些年的研究之后,人们发现肝主疏汇、调畅情志功能同下丘脑、肾上腺轴有很紧密的关联。疏泄与调节心理应激反应过程中中枢与外围多种神经递质和激素等有关。尽管在这方面我们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这些结论还只是初步的,由于资料积累有限以及没有实现整体与局部的统一,当前所得出的结论还只是初步,还是今后需要进一步验证的。
肝功能在心理应激反应中是占据重要位置的,但是在实际研究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关注肝功能,同时我们还需要高度关注其他脏腑的作用,如肾功能、脾功能。这些功能同NIM 网络也是密切相关的。在实际研究过程中不可忽视这些因素的影响。在实际工作过程我们还会发现疏泄和调补是存在明显不同的。我们对腑脏功能的研究主要是对证候病例和方药效应来进行深入观察。
慢性应激反应过程中,不同脏腑功能活动也会出现不同变化,最终会呈现出不同证候。不同种类的应激方法所带来的证候变化是不同的,这是我们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需要认识到的一点。在这方面慢性束缚制动心理应激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慢性束缚制动心理应激机制所采用的方法不同所需要的时间也就不同,有的需要几个小时,几天,有的只需要几分钟或者十几分钟。方法的不同强度也会有所不同。这最终会导致实验结果的不同。因而在实际研究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慎重选择实验方法。在实际研究中我们也还要认识应激源不同,造成的应激反应表现证候也是不同的。在实验中实验人员通过猫吓鼠的方法能够模拟出肾虚证,通过睡眠剥夺的方法来实现心气虚症的模拟。慢性束缚方法的应用应该慎重,这种方法智能模拟某种病例变化过程,但是事实上我们却并不能清楚究竟肝火上炎、肝阳上亢究竟是属于何种病例机制。[3]
心理应激理论的合理应用需要我们对中医不同证候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慢性心理应激反应的不同阶段有深入的了解。只有在清晰认识之后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才能准确地评价处方药的药效。
心理应激理论是一种专业的心理理论,这种方法在中医药试验研究中的应用有助于深化研究成果。当前这种理论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在今后应用过程中还需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采取专业性措施来进行应用,不断提升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严灿,王剑,邓中炎.心理应激的中医药实验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1).
[2]李则宣,李凌江.应激动物模型设计的成败与思考[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
[3]徐志伟,严灿,李艳等.加味四逆散对慢性心理应激大鼠的神经内分泌和行为学的调整作用[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
管怀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