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让学生热爱数学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激发,兴趣,思考,创造性思维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8-29 09:57
摘要: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本文结合《课程标准》,阐述了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三个方面让学生热爱数学。
关键词:激发 兴趣 思考 创造性思维
数学是研究现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由于数学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大多数学生对学习数学感到枯燥、乏味,给数学教学带来了诸多困难,也阻碍了很多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怎样才能让学生热爱数学,这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数学教育最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也是令每一位数学教师倍感困惑的问题。[1]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兴趣起着定向和动力功能的双重作用。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个学生在数学上有能力,但是学习兴趣不高的话,他的数学成绩也不突出。如果教师能提高他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使他喜欢学习数学,那么这个学生就能有很大的进步。由此可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数学成绩的首要因素。
例如,在教学“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简短的复习后,我亮出了两个一样大的苹果,这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我顺势提出问题:“谁愿意上来帮老师分一下苹果?”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欲望。接着,我请两名学生上来分苹果:一个从中间切开,平均分成2 份;另一个从中间切开2份后,再在另一个方向的中间切分,这样就平均分成了4份。并让他们说出自己所切的每一份是几份之几。学生很快就完成了任务。我让这两名学生分别举起手中的一份苹果问大家:“1/2大,还是1/4大?”学生很快给出了答案,从而轻松地引出了课题。[2]
二、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思考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核心,数学教师必须将“数学思考”目标作为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
问题是引发学生思考的前提,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或问题情境更容易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例如,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能不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面积计算呢?经老师提醒,然后让学生讨论思考,就会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三角形有关进而得出公式。再如,学习乘法意义时,当出现3+3=6,2+2+2+2=8,4+4+4+4+4=20时,可以提出:每道算式的加数有什么特点?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让学生观察讨论,促使探究意识的发生,激发学生思考。
2、精心提问,激发学生思考
教师的提问,是支撑学生数学思考乃至整个数学活动的支柱,教师的提问是对所创设的情境的逐级细化和深入,是激发学生思考的助推剂。例如,在引导学生揭示出分数化成百分数的一般方法后,让学生阅读教材结语“把分数化成百分数,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遇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化成百分数”。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这段结语中有一个词挺特别的,你发现了吗?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表示疑惑:这里为什么要用上两个“通常”?有其他学生马上补充问:这里两个“通常”的意思相同吗?还有学生问:这里两个“通常”之外又是指什么?这时我再适时引导:同学们读书很认真,能抓住“通常”提出这么多有意义的问题。而有关问题的答案就在刚才的例题学习中,你们明白了吗?小组讨论一下。[3]
3、为学生提供充分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教师要把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不轻易对学生的结论进行评价,让学生在生生交流、师生对话、小组活动中进行探究和发现。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之后,我首先帮助学生明确角的大小是由两边叉开的大小决定的,与边的长短无关的道理。接着提出如下问题:根据放大镜的原理,把一个15度的角放在10倍的放大镜下,将会放大成150度的角,对不对?有些学生表示对,有的则说不对。我便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学生认为:把角放在放大镜下,两边叉开的大小没有改变,所以角的度数不会变大;有的学生认为:把角放在放大镜下,量角时,量角器也放在放大镜下,同样放大,所以角的度数不会变大;还有的学生认为:把角放在放大镜下,直角仍然是直角、平角仍然是平角,所以15度的角仍然是15度的角。经过热烈的讨论后,学生最终肯定地告诉我:角的度数不变。
三、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思维中最可贵的品质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叶圣陶先生在《创造儿童教育》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决不是针对高智力学生,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都有机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给学生创设富有变化且能激发学生新异感的学习情境,启发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求异,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中,出示下题:一根铁丝正好围成边长为4分米的正方形,如果要围成边长为6分米的长方形,宽是几分米?学生一般能有以下两种解法,解法1:4×4÷2-6=2(分米);解法2:(4×4-6×2)÷2=2(分米)通过引导,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学生又想出了新的解法:4×2-6=2(分米)、4-(6-4)=2(分米),并说明长方形的一条边与一条宽正好是原正方形的二条边。通过多角度思考,获得多种途径,拓宽了学生的思维领域,同时通过总结,可提示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使学生感到数学的奥秘和情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4]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过程。教师只有不断反思自己对新课程的认识,不断在实践中调整和更新自己的观念,让学生轻松地学习数学,让学生真正地享受数学,这才能让学生热爱数学![5]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孔企平.小学生是如何学习数学的.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傅国亮等.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小学数学卷).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
[5]、陈清容,吕世虎.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杨豫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小学数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邹哲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