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课堂教学的“四个结合”

  摘要:课堂是对学生进行系列的语文基础训练的主要阵地,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在努力探讨的课题。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不断探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努力做到四个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 提高 四个结合

  一、把教师精讲与指导学生自学结合起来、以讲导学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精讲,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讲得精炼、精当、精确,主要讲清课文的重点、难点,使学生掌握要点、领悟难点;同时引导学生钻研课文,分析课文,经过自己的学习、理解、消化,真正领会课文,提高自学能力。如在教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一课时,我在简要介绍时代背景后,重点指导学生抓住“心里颇不宁静”这一文眼,沿着作者的思路去把握文脉。学生在仔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了作者的思想轨迹是:颇不宁静———寻求宁静———回到不宁静的现实。我及时引导学生分析这种“不宁静”与“宁静”的关系,经过点拨,学生明确了作者对宁静的荷塘月色的喜爱,反衬了对生活、对世事的忧愁,于是喜悦中交织着忧愁就是作者此时的特定情感,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出这种写法是借自然之景来寄寓自己的忧时之情。这样,经过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学生较好地把握了作品的内涵,了解了作品的主要艺术特色。[1]

  二、将课文内外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使知识融会贯通,加快学生接受知识的速度和获取知识的密度。

  语文知识的学习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和渗透性,不同的课文、课文内外的知识往往具有某些交融的知识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挖掘这些知识的联系点,使新旧知识、课文内外的知识融会贯通,扩大知识的信息量。如鲁迅的小说《祝福》中在写祥林嫂被留在鲁家做工后有这样一段话:“日子很快的过去了,她的做工却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满足,口角也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学生学习这段话时,一般认为这是写祥林嫂的勤劳、善良。为了使学生深入领会这段话的内涵,我引述了鲁迅的《灯下漫谈》中指出的中国人在历史上从来只有两种命运:一是想做奴隶而不得;二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祥林嫂在受到鲁家加倍的剥削而自己反而满足,这是因她以暂时做稳了奴隶而满足;她遵守着封建宗法制度,想得其所而安,实际上是甘心做奴隶,可见封建社会对其毒害之深。将有关杂文作为小说的注解联系起来阅读,使学生对许多认识不清的问题一下子就弄清楚了,许多认识肤浅的问题一下子抓住要害了。[2]

  将课文内外知识结合学习的常用方法之一是比较,或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如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绿》,教学中可以结合起来学习,从总体上把握作家的风格。还可以将特色相似的不同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如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引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来做比较;这种比较便于学生开阔思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加强了思维训练,扩充了获取知识的密度。

  三、将语文知识教学与审美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中感知美,欣赏美袁提高审美能力。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它的优势。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课文,挖掘课文的美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如在诗歌教学中,我根据诗歌集中抒发感情、讲究韵律和节奏的特点,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美,在分析诗句中欣赏美,在进行诗歌写作中创造美,激发了学生读诗、析诗、写诗的热情,增强了感受诗歌艺术美的能力。

  在学习每首诗时,首先指导学生朗读、背诵,然后让学生按照诗中的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去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品析诗作的美学韵味,而不仅仅停留在对诗句字面意义的理解上。语文课文中的美学因素是多方面的,一般可分为三个方面:

  (一)自然美,泛指自然景物和动物的美。如山岳洞穴,石壁园林,鸟兽虫鱼的美。(二)社会美,包括人的美,人与自然关系的美,人的思想之美等。(三)艺术美,主要指艺术表现形式之美和语言运用之美。因此,我们在从事语文知识教育与审美教育时,要善于挖掘课文中的美学因素,要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自然与生活的美,震撼与净化学生的心灵。[3]

  四、将课内教学与指导学生课外学习结合起来,强化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素质。

  学生课外学习的途径很多,我主要采取下面几种方法:

  一是加大课外读写量。规定每周至少阅读两篇文学作品,阅读有关的报纸杂志,并做好读书笔记,让学生积累知识信息,增加写作素材。同时要求学生每周课外至少写一篇作品,加大写作训练的力度。著名作家巴金说过:“只有写,才能会写”,一学期下来,连同大小作文和考试,学生要写三十篇以上的习作,这对于提高写作水平是大有好处的。

  二是开展多形式的语文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在班上开展的活动有:每天早读或晨会5分钟的口头作文训练,举行朗读比赛,作文比赛,语文知识竞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活跃了学习气氛,提高了学习效果,也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4]

  三是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作文教学中,我注意把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实地参观、采访,增长知识,提高观察、感受能力,获取第一手写作材料,以避免作文的假、大、空和无病呻吟现象。如组织学生开展农村家庭收入与消费的调查、周边环境污染情况调查、个体户经营情况调查等。

  四、开展文学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特长。

  2006年,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本人发起和成立了“韩江流”校园文学社,担任校报主编。我利用这个平台为学生批改习作,开设写作知识讲座、开展读书征文比赛等活动,积极营造校园文学风尚,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文学社成为语文爱好者的活动乐园。

  参考文献院

  [1]、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

  [2]、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3]、褚兴中:《新课改背景下阅读教学现状反思》,《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2期

  [4]、韩克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互动教学初探》,《考试》2007年第2期

  何建军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皇华中学广东梅州514469)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