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创新
-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本科生,牛津大学,创新人才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1-05 11:15
摘要:本科生导师制是在实行学分制的情况下,学生的一种自然的合理的需要。本文分析了本科生导师制的现状,结合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对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创新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导师制;教学模式;构建
学分制是指以选修制(或选课制)为基础,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基本单位,以取得最低必要学分(毕业总学分)作为学生毕业和获得学位标准的教学管理制度。对于学生而言,实行学分制有利于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与此同时,存在着一种倾向性问题:由于学生缺乏对课程内在联系和整体性结构的理解,难以独立地设计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方案,可能片面地追求学分数量或者一味按照个人兴趣选课,导致肢解知识结构、技能结构,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学习、轻综合素质培养等。出现这种情况,难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学分制的优势也不能充分发挥。特别是对于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他们在寻求横向发展攻读其它学科学位,或者纵向发展希望深入研究本专业领域时,也迫切需要有一些富有教学经验,懂教育规律,具有专业学习指导能力的导师指点路径。因而,本科生导师制是在实行学分制的情况下,学生的一种自然的合理的需要。本项目旨在研究我校学分制下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探索适合我校的本科生导师制。
一、本科生导师制现状分析
“导师制”最早源于14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是牛津大学津津乐道和引以为傲的标志之一。而后很多美国大学实施效果也很好,因此,本科生导师制在世界高校中得以广泛推广。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实行学分制的高校日益增多,相应带动了导师制的发展。国内本科生导师制,是近年来我国部分高等院校在借鉴国外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探索在本科教育中培养出高素质人才的一种教育制度。就是在实行班级制和年级辅导员制的同时,聘请有经验的教师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担任本科生指导教师的制度。实践表明,本科生导师制对本科生培养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虽然本科生导师制度在国外已实行多年,然而,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本科生导师制的引入仍然是一个新项目,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而且目前不同的高校实施模式和效果不尽相同。这就迫使我们对现有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情况进行思考、分析和改革,探索出适合我国高校的本科生导师制。
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部分院校也施行过专业导师制,这种模式在当时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随着本科生人数的增加及大学教师编制数的限制,这种导师制逐渐消失。但是为以后导师制的探索提供一定的经验。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有些高校开始实施导师制。虽然实施情况和实际效果不尽相同,但是经过多年不断对该制度进行探索、总结和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很多经验。本文在此基础上,总结以前实施经验,探索新的思路,从本科生导师制的准备、导师的遴选和聘任、工作职责的明确和实施效果考核激励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研究和分析,探索出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改革方式。这不仅有利于我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同时,对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完善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本科生导师制改革与实践的思考与建议
1.影响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效果的情势分析
实行与学分制相配套的本科生导师制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但由于主观和客观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1 师生数量失调,难以满足要求。学生数量日渐增加,师资队伍建设却滞后,如何配置有限的教育资源来满足众多学生的需要成为凸显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往往导致两种结果,一种是像研究生那样,所有学生都有明确对应的导师,由于导师带的学生数量过多,增加了工作强度,影响了导师制实施的质量和效果。另一种就是为了保证质量,根据每位导师的时间、精力和能力,在合理的管理幅度内确定所带学生的数量,但这样又会由于导师数量不够导致一部分学生没有导师,明显有失公平。
1.2 考核体系缺乏,职责意识不清。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导师的选聘和管理制度不规范;导师和学生的互动缺乏制度规范;导师的奖励和约束制度不完善;导师工作总的管理制度存在缺陷。尤其是在考核体系方面,现在很多院校对导师工作的考核已制定了相应的标准与细则,可以较为准确地评价每位导师的职责履行情况,但如何使考核工作落到实处,尤其是把目前侧重量的考核深入到量与质的共同评价,并配套以合理的奖励机制,从而充分调动导师的积极性,还是一项有待解决的工作。
2.建立严格的本科生导师的遴选、聘用制。选派高水平的优秀教师担任导师,导师既要具有一定的学历、综合能力,又要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作风正派,严于律己,为人师表,保证有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
3.建立公正严明的导师和学生分配制度。只有建立公正严明的导师和学生分配原则及方法,才能杜绝在评聘中搞人情,搞照顾,或者造成教师与教师、同学与同学之间的矛盾。
4.明确导师的工作职责。应根据高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明确规定本科生导师的工作职责。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有更加明确工作职责,才能更好的投入精力做好这项工作。
5.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考核和激励机制。每年学校要对本科生导师进行考核,导师工作的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工作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和岗位聘任的门槛条件;在考核基础上评选优秀本科生导师,对不合格的导师要及时更换,以此作为班导师工作激励的重要手段。导师指导本科生的工作要计算工作量;对本科生经导师指导学生取得的成果进行登记并存档,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同时对其导师进行奖励;提高导师和学生工作、研究的积极性。
总之,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应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叶常林.学年学分制下地方院校教学管理的实践与启示[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94-96.
[2]田谋利,李永华,傅海龙等.医学院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4):660-697.
张振 李丹丹
